研讨会
专题论坛
他山之石
您现在的位置:古村落 > 研讨论坛 > 专题论坛
从古村落到现代特大型城市的旧房保护
古村落   2016-10-31 07:17:19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

 --- 徐顺虎在首届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上发言

研究从古村落到现代特大型城市的发展轨迹,探讨中国古村落在城镇建设和现代经济建设的开发思路,是一项具有积极现实意义与深远历史意义的重要课题。 
一、古村落的演变和转型
初一看,古村落发展研讨会的主题与我们当今现代都市建设和发展的距离很远,特别是象上海这样国际性成都市的中心城区,可以说根本没有古村落的存在。然而,乡村聚落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细胞,几乎所有的城镇都是从乡村聚落发展想来的,原始的村落随着人流、物流、信息流不断的扩张,发展为小城镇,进而发展为城市,特别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城镇,发展的尤为迅速。随军之商品经济的发达,政治、文化、上层建筑汇聚形成中心,小城镇变成大城市,乃至发展为象上海这样的特大型的城市。就象我们静安区来讲,19世纪中叶,境内尚属河网纵横的农村地区,建筑稀疏,所的房屋除庙宇外,概为自建自住宅区的江南民居,直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起,外来势力的侵入,才出现了70%以上的土地先后划入租界,地域形态迅速步入近代城市化的进程,如静安南京路辟筑于1862年,是上海第一条西式大马路,1908年这里开通了第一辆有轨电车,从而上海才有了"十里洋场"、"冒险家乐园"之称,也才有了"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但尽管如此,发球我们中国民族特色的古村落、古建筑和与之相联系的人文景观的历史痕迹还多少保留了一些。比如:地处南京西路中心的静安古寺,始建于公元247年,至今已有1750多年历史,静安区就是因寺而名,如今在政府的关心饱和下,得到了很好的维修,最近我们还要对静安古寺进行扩建,让中国的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协调的并存,另外从现存居住建筑的名称上也保留了古村落的历史痕迹,如:基本上维持江南民居式样?quot;老宅基"房子,大部分为一层楼平房,从外到里有二井的,也有三井的(注内天井);以同姓亲戚聚居在一起,称呼上也比较古朴,如徐家库、严家宅,这实际上就是最明显的都市里的古村落的转型。但是这些转型?quot;古村落",建筑都是已经有了上百年的房龄,无论房屋的使用寿命,还是经济寿命都已超期,房屋结构的严重损坏,大部分被列入危险房屋,使用功能的不合理布局也已与都市生活格格不入,因此往往成为需拆除改造的重要对象。此外,鸦片战争的炮声轰开了中国沿海城市的大门,外来文化的渗透,使中国"古村落"的传统建筑出现了新的转型。
二、海派建筑的保护与改造    
随着中国近代城镇的兴起和发展,上海成为里弄建筑的集聚地,中国"古村落"经过"老宅基"时代的转型进入了里弄民居建筑新的转型时期,而最具代表性的石库门建筑成为海派建筑的代名词。然而,石库门建筑式样其实也是中西合璧的,他在总体布局上借用的是西方联排式住宅形式,但利用了中国本地的材料和技术,样式和单位设计则较多采用中国传统的民居三合院、四合院的形式,大多为木结构的二层楼房。1920年以后老式石库门出现后期建筑称为新式石库门,但现在都统称为旧式里弄,没有卫生设备,内部布局大都为天井、客堂、前后楼、亭子间、晒台、灶间,有二开间,三开间的还有厢房。这此旧式里弄住宅,具有传统的封闭格局和样式适合了当时多数中国人的观念和习惯,早期为进城的地主商贾所居住,乃至作为钱庄、当铺、酱园所用,到后期成为中低职员和部分劳动者主要栖息生活之地。以后一些富家门第刻意追求高墙深院,西洋装修的住宅格调,采用老式石库门建筑的基本格局,增加了汰石子墙面,外挑阳台,彩色花玻璃门窗和西洋装饰,成为目前拍摄三十年代电影作品的最佳实景场地。从某种意义上讲,石库门建筑群体的出现是"老宅基"住宅的又一次转型,也是都市里村庄的继续发展。作为海派建筑的特色,上海的石库门从旧式里弄一直到以后欧式风格渐盛的新式里弄,成为许多作家笔下的主人公生活的场所和小说故事发生地,因为寻附上时代的建筑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特征,然而历史遗留的不仅仅是遗产,也同时留下了欠债。原来是一幢一户使用的石库门,现在住进了则3-4户,多到了7-8户居民,公用部位拥挤,居住密度很高,男女三代混居一室,起居生活严重不便,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带来了难题,集居在石库门里的人物换了朝代,他们已不满足,石库门时代带给他们的生活需求,因此向往着搬进现代化的住宅建筑。静安区政府面临现代城市建筑和管理的新形势下,如何来解决好提高城市人民生活质量和保护旧建筑的新课题。  
自1997年来,静安区选择了一些旧式里弄,进行了就地成套改造,即在外观上保留了里弄建筑的特色,在内部布局上使之成套独用,来满足现代都市人民的生活需求。前几年上海土地批租把大批城市居民迁到边缘地区的做法,引起了一连串的社会矛盾。城市需要"都市里的村庄",城市里也有聚居的人气,我们静安区在进行旧住宅改造时考虑到"古村落"集聚的人文因素,动员居民通过出资购房回搬到改造后的亲据,保持了原有村落式邻居的邻里关系,也保留了村落式集居的亲情和温馨的人际交往。对一些有价值的石库门建筑群进行了原式原样的整修,恢复石库门原始建筑的落地长窗和雕花装饰,使海派建筑得到历史的继承和创新。 
三、古村落在现代化建设中可借鉴的历史经验  
古村落,原是指保留的村址范围和建筑传统。在现代化都市里要保留原有的古村落村址范围,一般看来不太可能,但保留一定的建筑传统是完全可以借鉴的。我认为自然与简朴的协调是古村落建筑特色的底蕴,在我们现代建筑中保留简朴的自然美也是大家所推崇的,但我认为更值得推崇的是古村落作为乡村聚落的基本形态人与人之间平等亲近的交往是我们目前社会形态中最缺少的,特别是现代建筑中保护生活的私密性,过多的强调封闭式独立居住,影响了人们从"古村落""老宅基"甚至"石库门"式聚居形态过来所特有的人际沟通关系,增加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城堡式生活习态的成份,因此在我们现代建筑中应该是多考虑一些人们自由互相交往的场所、空间和环境氛围,多考虑一些人们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因素。   
我们静安区最近在东北部搞了一个整街坊的改造项目,这个项目97年在城市环境国际论坛上发表,被列为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项目之一。这里原本都是一片旧式石库门的建筑群,由于年代太久,居住房屋的结构损坏严重和高密谋居住条件,使这些建于二十年代的旧住宅已到了寿终正寝的时期。随着改造我们将在这里新建一个居住小区。我们就是本着张扬传统文化的精神,不趋附于现代建筑习惯的围合构思,而化了很多精力去保留里弄式建筑群体最本质的特色整个小区的规划构思就是一个现代?quot;都市里的村庄"。居民是原来这个地区里的居民,布局还保留着里弄的建筑的风貌。有总弄、横弄,7000平方米的架空走廊如同村庄里一个能避风雨的场院,村落里原由族长、村长主持的自治管理组织,到了小区里就发展为里委、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三方面结合的小区管理组织,较大的面积空间、平面的绿化,各种常青林木和四季花草的绿化景点,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当然的现代化的都市村庄里还具备了许多智能化管理系统,人、车分道的小区交通管理系统,减少污染的供水装置,生活垃圾的自动化处理系统等现代化设施,使几百年前古村落"集居方式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都市得到再生和升华。  
除了新建都市里的村庄外,我们还致力于对原有旧建筑的保留和保护,特别是对能反映近代建筑历史有保留价值的旧建筑,如一些新式里弄、花园住宅进行了保护性的详控规划。静安区因近代开埠较早,当时境内公共租界占65%,法租界占10%,华界占25%,华洋杂居的格局给我们留下了一大批风格多样、特色鲜明的近代居民,静安区的建筑布局又以"南商北工著称"。静安区南京路的南面花园住宅、公寓和成片新里较为集中,北面一、二级旧里为上。98年我们对这些近代民居作了全面调查,现有花园住宅540幢,面积35万平方米,新式里弄103。87平方米。  
目前我们正在抓紧规划,以南京路为界,南京路以南,特别是延安路以南地区以保留保护为主,南京路以北以拆平改造为主,并制定一些相应的文件,对保留保护地区进行规划锁定,规定这些地方原则上不能再拆除,并选择重点区片做好规划模型,对全区二百多幢重点花园住宅组织人员去查证名人轶事,撰写花园住宅建筑典故集锦,以开发静安区建筑旅游资源。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招商引资,对有条件置换的花园住宅进行全幢置换,加以原式原样的整修。对这些保留保护建筑附近地区质量较差的房屋予以拆除后或重建若干与保护建筑同一风格的民居,或予以栽种树木,变为绿化地带,让更多有建筑特色的旧住宅,重新焕发出旧建筑的历史风貌,发挥其历史意义及增加城市的历史特色。  
我们的想法和实践只是对历史继承和创新的一种探索、一种研究,希望能得到各方面专家和学者的关心、指教。我们的根本宗旨是让今后现代化都市的居民在快节奏工作一天后能回到一个"鸟语花香、炊烟轻袅"的自然环境中,为人类的生态环境平衡发展作出我们的努力。
 

古村落网站 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05010747号-1  网站技术支持 上海频道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