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届名单
各村介绍
来自景观村落的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古村落 > 景观村落 > 各村介绍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屯城村
古村落   2016-09-26 07:56:13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
一、 始建村年代
     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270余年。
二 、自然环境 风水选址特点 
     1、村落的位置为南北走向,使其可获得良好的光照条件;
     2、沁河、侯村湘峪河三面绕村,提供了足够的生产生活用水;
     3、郁郁葱葱的卧虎山植被条件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有利于水土保持。
三、 古树名木保护
     屯城村现有古树名树9株,分别为:五百年皂荚树2株;千年桧树1株;六百年古柏树2株;五百年以上古槐4株。此外还有一株元代牡丹,现在依然枝繁叶茂。
四、 著名建筑遗存 
     在时间跨度上,有金代、元明清等各个年代的建筑,并按照村落的发展过程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时代特色的读建筑群。代表建筑有张慎言故居、潞国公故居、泽国公故居、“沁园”陈家古建群、陈家看家楼、郑家赵家看家楼、东岳庙、二郎庙、关帝庙、张泰交故居、御书厅、古城墙遗址、城门遗址。
五、 历史名人 祖训族规 民俗风情  
     1、金忠昌军节度同知郑皋(1193--1228),生而魁伟,举止不同于常人。长大成人之后,勇武有力,智慧超人。
     2、元平章政事、柱国、潞国公郑鼎(1215--1277),字国器,郑皋长子。初为泽潞辽沁千户。中统元年(1260)以战功迁平阳、太原两路万户。三年(1262)改授平阳太原宣慰使,至元三年(1266)迁平阳路总管。十三年(1276)加封昭毅大将军。死后加赠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潞国公。
     3、元平章政事、泽国公郑制宜,字扶威,郑鼎长子。于至元十四年(1277)袭父职太原、平阳万户,驻守鄂州。二十四年(1287)扈驾东征乃颜,以战功授怀远大将军、枢密院判官。后又拜内台侍御史,授湖广行枢密副使。
     4、元湖广行省参政郑昂霄,字显卿,制宜从弟。继承其父郑甫(被封高平郡公)为万户侯而得军职。
     5、元山西道宣慰同知郑涛,字子寿,昂霄子。初袭万户,后以军功进明威将军、湖南宣慰同知、副都元帅。
     6、明河南参政张升,字伯东,号田南,明嘉靖庚戌(1550)进士。
     7、明吏部尚书张慎言(1577-1645),字金铭,号藐山,明万历庚戌(1610)中进士。初任山东寿张知县,后调任曹县、清河县,都有良好的政声。万历四十四年(1616)冬因祖母去世回籍守制三年。泰昌(1620年8-12月)间,升任陕西道御史。天启初年,他奉命管理京城周边地区的屯田事务,对天津、静海间万顷肥沃的土地提出了官种、佃种、民种、军种、屯种等五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天启五年(1625),他因假归里,被阉党诬陷而遭流放,谪戍肃州一年多时间。崇祯初复职,升任太仆少卿,太常卿、刑部左侍郎。崇祯三年(1630),因审案违背皇帝旨意被革职遣归,一去八年。崇祯十一年(1638),被再次启用,任工部右侍郎,上疏反对开采鼓铸增加税收的做法,提出了发展生产改善财政状况的良策。崇祯十四年(1641),官迁南京户部尚书、掌右都御史事。崇祯十七年(1644),福王在南京即位,他出任吏部尚书。
     8、明河南道御史张履旋,字坦之,善文工画,明崇祯十五年(1642)中举。著有《静音堂集》。
     9、清浙江巡抚张泰交,字公孚,号洎谷。在清康熙辛酉年(1681)中举,次年中进士。初任云南太和知县,他不畏强暴,政绩卓越。任满升任监察御史,后调任长芦盐运使,又改任太仆少卿、提督江南学政,并晋大理卿、副都御史,刑部侍郎,不久出任浙江巡抚。他的著作有《受祜堂集》十二卷。
六、  村落历史沿革与大事记
     清同治版《阳城县志》称:屯城是“秦白起伐赵时筑以屯兵者”。这是屯城村名的来由,也是屯城村历史的肇始。由此推断,屯城村的历史最迟可以追朔到公元前260年,至今已有2272年。
     屯城村北有侯村河、湘峪河二水汇合而成的一条小河,隔河为邻的是沁水的武安村,武安村东另有一村名称侯村。这些村落都是秦国大将白起发动长平之战的屯兵之处,村名也因此而得。屯城、武安这两座城都在沁河东岸,靠山临水,中间又有一条小河相隔,是理想的屯兵之地。白起于秦昭襄王三十一年(前276)已被封为武安君,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白起代王龁与赵在长平决战,他即选择了这块宝地筑垒扎营,屯兵备战。他的中军营寨,即是今日的武安城,以至后来成为他的食邑封地。明朝诗人、前七子代表人物李梦阳有《武安城》诗,诗中写道:“孤城突如块,据山瞰流水。谁能经营之,无乃秦白起。”“白骨蔽丘原,霜风惨阴晦。进爵食武安,声名播青史。迄今千百年,此城名尚尔。”诗中明明白白地表示,迄今名子尚存的武安城,是当年秦将白起所经营。他靠垒垒白骨成就了自己的功名,从而加官进爵,并获得封地食邑。
     处湘峪河南岸与武安城成犄角之势的营寨,即今日的屯城。当年白起于此筑垒屯兵之后,为了解决兵士的生活用水,还在城中修筑了水渠,把侯村河与湘峪河水引入城中。战后这里成为人口集中的聚落,世代生生不息,从战国末期一直延续至今日。
     屯城村古时亦称虎谷,得名有两说;一说因为村东有山,形似卧着的猛虎,南部山头是虎脸,往北小坡头的西岭山脉是虎脊,北部山沟为虎尾,形象逼真,所以叫卧虎山。又因该村与沁河对岸的山脉对峙,两山夹制了一条漫长的沁河峡谷,故而村名“虎谷”。一说该村位于卧虎山下,卧虎山南部虎头下有一沟谷曰“虎谷”,故而以沟名虎谷代称村名。 
     屯城始终是濩泽(阳城)下属的一个村落,只是在西汉时曾一度随濩泽县北部的村落划归阳阿县(东汉时改称阳阿侯国)。
     屯城在宋金属阳城县泽阳乡。明代实行里甲制后,阳城全县分十都九十九里,清初曾缩编为四十里,嘉庆年间因户口增加,全县居民编为十一都七十八里,屯城归虎川里,属润城都。
     里人清康熙年间的浙江巡抚张泰交在《受祜堂集·自叙》中曾写道:“其地山形似虎,沁流绕之,名虎谷里。里缘俗淳厚,官复名里曰善良。”可见在明清之际也曾以善良为里名。
    民国时,阳城县曾编为五区、七十三个编村、七百九十九个附村,屯城为编村,属第二区。1945年5月阳城解放后,全县划为七个区、一百七十五个行政村,屯城与上伏合称上屯行政村,属第七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划为七个区、一百一十七个乡,屯城归永善乡,属第二区。公社化时期,屯城为生产大队(曾一度称管理区),先属东方红人民公社,后属润城人民公社。1984年4月,实行乡(镇)、村制,屯城称村,属润城镇。
 

   

古村落网站 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05010747号-1  网站技术支持 上海频道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