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届名单
各村介绍
来自景观村落的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古村落 > 景观村落 > 各村介绍
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堰坪村
古村落   2016-10-15 04:50:16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
一、始建村年代 
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250年历史。 
二、自然环境风水选址特点 
三、堰坪村距漩涡集镇约5公里,四面环山,汉漩公路经由该村。 
四、著名建筑遗存  
堰坪梯田、太平堡寨 
漩涡镇堰坪村距漩涡集镇约5公里,四面环山,汉漩公路经由该村。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626户2130人。全村以种植业、畜牧业和旅游业为主要经济来源。2014年人均纯收入达8225元。堰坪村最早是两湖两广移民过来后在这里繁衍生息,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不断地发展、壮大。堰坪村境内有几处较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堰坪梯田和太平堡寨、老学房。 
堰坪梯田修建于漩涡镇北约5公里的堰坪缓坡之中,西至茨沟、东临龙王沟、北靠天保山,东西最宽处500米,南北长约1500米。共约1500余亩,供300余户、1000余人使用。梯田从龙王沟与茨沟交汇处由南向北逐次升高成水平梯地,黄泥土坎,约200余层。每层高约0.4—0.8米,宽5——15米,蜿蜒500余米。梯田引茨沟、冷水沟、龙王沟水从上至下自流灌溉。 
堰坪梯田因地势开阔、生态环境优美、形态原始、阡陌纵横,线条流畅,山高水长,板屋交错,充分展示出梯田的自然美、古朴美、形态美、文化美。尤其是随着四季气候的变化,使古梯田更加婀娜多姿,如临人间仙境。登高远望,浩浩荡荡、巍为壮观。  
太平堡位于堰坪村六组的太白山上,是清嘉庆五年吴氏移民先祖维新公吴上铭修建的避匪山寨。太平寨依山势而建,南、北、西三面为悬崖陡坡,崖下为龙王沟,东为寨子垭。寨址呈不规则的圆形,方圆占地80多亩,在距山顶300米至100米的位置上分别修筑了外垴墙和内城墙。内城墙内地势平缓,南北宽120米,东西长150米,寨墙保存较为完整,高3—5米,宽0.8米。东、西、南、北四面各开一门,现西门、北门已毁,东、南门保存完好。南门高2.2米,宽1.5米,门框及两侧石柱刻有“太平堡”和“大清嘉庆五年岁次庚申上春,月溯八日修堡山主吴维新立”等字样。  
太平寨修建当初规模很大,据知情人士回忆,共有大小房屋286间。其中,内城墙有房屋144间,主要用于长辈、有头脸及女眷等居住;外垴城有房屋142间,主要是兵营、厨房及下人住居的相关用房。内城墙的寨顶建有一座庙,称“太白庙”,庙上悬挂一口大钟,钟声响起声传漩涡、上七、汉阳、汉城四镇;大庙正殿内供有周武王、周文王、周平王的塑像,庙上神榜上书有对联“先朝治德称三让,圣待儒林第一家”,横批“如在其上”。据说,吴氏先祖为殷商时期姬昌的后人,后改姓吴,姬昌受纣王迫害其子孙逃亡后兴周,并最终灭纣建立周朝,周朝建立当初,文王、武王、平王弟兄三人互相推让不做朝王及以圣德之礼对待天下读书人的故事为天下人所推崇,其“三让其贤”的圣德思想被广为称赞和流传,其大义人、仁爱的美德为天下第一家。
现太平寨内房屋及庙宇已经全部被毁,仅存于寨顶的石碑依然可以窥管当年太平寨的壮观和不平凡,碑石额题“太平堡”,同治元年款,记述了重修太平堡事宜。石碑通高2米,宽1米,厚0.1米。   
太平堡始建于清嘉庆时期,同治时期重修,据吴氏家谱及碑文记载,寨堡主要是吴上铭奉上谕倡修寨堡,因功勋显著,授予“武德骑尉”六品军功。太平寨的修建主要用于防御匪患及白莲教和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寨的研究发现,对研究清代两次农民起义在当地的活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同时对判定凤堰梯田修建时代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老学房修建于清朝末期,由移居堰坪的吴氏第六代子孙吴春台斥资修建,吴春台为“大路房”吴上铭之后,时任汉阴县议员。  
从吴氏移民来堰坪所创建的基业来看,在吴氏移民的“五大房”系中,以“大路房”吴上钟三兄弟繁衍生息最为旺盛、留下基业最多。但就留存至今的基业来说,他们来堰坪后,先后修建了堰坪梯田,修建了吴家老祠堂、太平寨、吴家花屋及吴氏祠堂,而且其后人身名及影响也比较大。吴上钟、吴上铭兄弟分授“武德骑尉”六品军功,吴敦伍官居千总,吴学瀛历任甘肃金塔县、陕西洋县县令。
老学房为二进落院落,设围墙和槽门,有房屋30多间,正面为厅房,厅房后设天井,与正房隔开。现槽门及部分正房还保存完好。  
 

  

 堰坪梯田

  

 太平堡寨

古村落网站 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05010747号-1  网站技术支持 上海频道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