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届名单
各村介绍
来自景观村落的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古村落 > 景观村落 > 各村介绍
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
古村落   2016-11-21 08:19:46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
 村落概述
年代: 始建于宋代 
地理位置: 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处于南社村樟岗岭与马头岭之间 
面积: 6.9 平方公里 
行政所属: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
人口:3166 人 
特色:由民居、祠堂、书院、店铺、古榕树、村墙、古井、巷道、牌楼等构成的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农业聚落文化景观 
 南社亮点  
岭南民居 􀂊 宗祠 􀂊 榕树景观 
谢氏大宗祠 
始建于1555 年。三开间三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二进檩条之间用卷草花纹雕刻的叉手与托脚连结,首进屋脊陶塑和二、三进屋脊灰塑及封檐板木板木雕工艺精美。采用歇山屋顶,为东莞地区祠堂少见。现存始建时用的香炉和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肇建碑刻。 
百岁坊   
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1592-1598)。当时南社村的谢彦眷夫妻都同时超过一百岁,东莞县令李文奎上报朝庭,朝庭准于建祠,公祠命名为“百岁坊”,所以百岁坊的正面像牌坊一样建筑。现存建筑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首进为三间三楼牌坊,歇山屋顶,檐下施如意斗拱,影壁须弥座红石雕及二进梁架木雕工艺精巧。百岁坊坊祠结合,布局奇巧,1993年被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岭南风光 
南社村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有人说这是一处地图上遍寻不着的地方,这当然是有些夸张了。不过在满地商业、到处都是厂房、街道和车流的东莞城里能幸存这么一个瑰宝般的、几乎没有受到工业文明阴影影响到的历史村落确实是实属难得的。 
岭南风光,南社旖旎。由于处在东江和寒溪河的冲积埔田地区,南社村土地自古肥沃。加上岭南地区充足的阳光和降雨,南社村内外树木成荫。每年清明时节,村子外围的荔枝树,繁花盛开,引得群蜂忙碌,竞相采蜜;微风拂面,一派香气袭人。而至夏至时节,蝉噪荔枝熟,村民竞采摘,粉红荔枝鲜果,十里飘香。古语云:日啖荔枝三两颗,不辞常做岭南人。有此鲜果,南社人是幸福的。
走进南社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中的长形水塘,这一长形水塘刚好位于樟岗岭与马头岭之间,而南社村全村也基本上是围水而建,顺着樟岗岭与马头岭的自然山势错落布列,巷道基本与长形水塘垂直,形如梳状,布局合理。
水塘里映日荷花,池水悠悠。水塘的四周有众多参天古榕树,枝叶婆娑,树冠蔽天;而或又植有依依柔柔的垂柳,清风一起,惹得柳枝拂荡摇曳,默默生情。傍晚百鸟归巢,早晨众乌争鸣,一派兴旺景象。
围绕长形池塘的是布列于四周,错落有秩的明清民居、宗祠、房祠、家祠、书院、庙宇、门楼、谯楼、围墙、古井、古榕和古墓等。村中民风纯朴,村民们多喜爱聚集在榕树或柳树下,打牌闲聊,嬉戏玩耍。一派浓郁的“珠江三角州”特色的农耕聚落文化景观。 
 南派建筑
据史料记载,南社村始建于宋代,初为陈、黄、麦、钟、戚、席诸姓聚居的小村。到了南宋年间,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南雄州推官谢希良之子谢尚仁迁徙到南社并繁衍生息。至明朝中期,村落初具规模。
明朝末年,村民为了加强防卫,在村落四周修建了围墙,设东、西、南、北四座门楼和十七座谯楼,围墙周长三百零二丈五尺,形成了以围墙为界的布局。清朝康熙年以后,民居和庙宇向围墙外扩建。现存的古建筑群包括古围墙内的古建筑和古围墙东门外以关帝庙和尼姑庵旧址为主的古建筑。古围墙内的古建筑群面积达96000 平方米,古围墙东门外的古建筑群面积13000 平方米。目前南社村有祠堂30 座、庙宇3 座、古民居250 多间、古井40 多口、古墓36 座(古建筑群内1座、古建筑群外35 座),其中谢氏大宗祠、百岁坊祠、社田公祠(百岁翁祠)、谢遇奇家庙、关帝庙、建威第(谢遇奇故居)、资政第等是古建筑群中较有代表性的建筑。
南社村中北部的民居建筑年代较早,土坯房居多;古村南部的民居建筑年代较晚,多为清朝中后期所建,墙体为红砂岩条石与青砖砌筑,建筑用材讲究,木雕、石雕、灰塑、彩绘精美,施工工艺精湛,建筑质量较好。整个古村传统建筑的形制、结构、体量、用料、工艺、色调以及装饰等仍然保存着明清时期岭南农耕聚落的建筑风貌。 
南社村的民居基本上都是三间两廊布局。光绪六年(1880)武进士谢汝镠故居是南社民居中比较典型的代表。其建筑为三间两进院落布局,古宅配有木雕、石雕、灰塑等装饰构件,古朴大方。
南社村的古建筑涵盖了岭南明清时期的民居、宗祠、庙宇,此外还包括了古井、古墓等,这些融合在一起的古建筑群,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明清文化,为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尤其是水乡地区的居民生活状况提供了鲜活的依据。而这些古建筑本身也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茶山南社村古建筑群现为广东省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宗法奇景
在南社村的明清建筑群中,各类祠堂成为了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明清时期的中国是典型的封建制度,在这一制度下血缘和姓氏成为了维系和管理聚落的重要纽带,而供奉着同一血缘姓氏的祖宗祠堂就成为了这种宗法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
宗法文化中凭血缘关系按纵向为祖、横向为宗,区分嫡庶、长幼尊卑,等级分明。祠堂以祖祠(祖庙)、大宗祠、宗祠、公祠(又称支祠或房祠)、家祠(家庙)为序列;以族谱为记录,记载同一血缘房派的祖宗世系、生平、重大事件等。在南社村,这种宗法文化在南社的祠堂中体现的尤为淋漓尽致。
 按氏族分,南社的明清祠堂可分为谢氏祠堂、麦氏祠堂、卫姓祠堂,总共有36 座。经过历史的沧桑,5 座谢氏祠堂和1 座卫氏祠堂已经损毁。南社村目前现存有30 座祠堂,其中19 座保存较好,6 座保存一般,还有5 座保存较差。而这30 座祠堂中除了1 座麦氏宗祠外,其余29 座均为谢氏祠堂。谢氏祠堂的数量占现存祠堂总数96.6%。谢氏祠堂数量之多,反映了南社村是一个以谢氏血缘为主的村落。事实上,现住的三千多村民中,谢姓村民占90%左右,谢氏是南社村的一大姓氏。
南社村的祠堂一般都修建的华丽壮观。以谢氏大宗祠为例,这座宗祠坐西北而面东南,居全村的中心位置,背靠马头岭,面向长水塘,远望水塘南面的樟岗岭,是一座选址进究风水的祠堂。宗祠长25.5 米,宽12 米,建筑占地面积达306 平方米,为三进三开间的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大门框选用红砂岩柱石做材料,门墩采用青石并雕有花纹,刀工粗犷。大门前除了两座石狮子是新雕的之外,其余十多块功名碑石和旗杆夹石均为原件,是重修祠堂时从各房的祠堂中搬来的。门厅正脊用以琉璃雕塑,琉璃脊长约12米,两端为夔纹,中间塑有亭、台、廊、阁以及迎宾、交谈、待立、端坐、送客等各种姿态的人物四十多位。正脊两旁立有两条琉璃烧制的鳌鱼。亭、台、廊、阁还刻有各种花纹。整条琉璃瓦脊五彩缤纷,相当华丽。
除了纵目繁多的宗派祠堂建筑,南社村的宗派礼法也相当丰富,这对研究明清时期岭南的民俗风貌就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譬如在南社村中允许预放神主牌位,这在全国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在祠堂的神龛里除了供奉已经仙逝的历代先祖的神主排外外,还放着健在老人的排位。不过这些排位只有当这位老人和他妻子过世后,才能把红绸布解开,露出第几世祖显考某某公和显妣某氏的神位。当然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在健在的时候就可以在祠堂放置排位的,只有在家族里面辈分高,并享有较高声望的人才有这个资格。此外这里还保留这传统的成人礼以及婚庆习俗,颇具地方特色。 
 人才辈出
据史料记载,南社村原为陈、黄、麦、钟、戚、席诸姓聚居的小村,而南社的发展壮大成为茶山镇的一个大村与村中的谢氏始祖是分不开的。
据《谢氏宗谱》记载南社村始祖谢尚仁是广东南雄州推官谢希良之子,出生于宋嘉熙二年(1238年),祖籍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南宋末年,元兵大举南侵,为避战乱,谢尚仁迁徙至东莞南社村。谢尚仁勤劳、忠厚、勤俭,由于出生官府之家,在家教上秉承“勤俭、立志、好学”。世代繁衍,谢家传承着勤奋好学、勤俭节约的良好家风,几代后,谢氏在南社站稳了脚跟。到了明朝中叶,谢家更加兴旺,成为了南社的一个大姓。 
 
南社人崇文尚教,历代以来人才辈出,历史上出了11 个进士、举人和29 个秀才,其中谢遇奇为清同治四年乙丑科中式第四十二名进士,官至副官。时新疆战乱,谢遇奇跟随左中堂南征北战,立下战功后任职总兵,后来被封为建威将军。  
   
 南社村远景  脊头  老屋门里的墙上都有敬神位
   
 烟雨垂柳之中的谢氏宗祠  古树根  为科举功名者树碑立传

古村落网站 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05010747号-1  网站技术支持 上海频道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