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届名单
各村介绍
来自景观村落的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古村落 > 景观村落 > 各村介绍
浙江省台州(临海市)汇溪镇孔坵村
古村落   2017-03-15 07:38:38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
一、始建村年代 
明末清初 
二、自然环境 风水选址 特点  
孔坵,古名陇洲。据《临海陇洲章氏宗谱》载:明末,“天下大乱,为避战乱,处士海游人章廷可背妻骨灰携六子入山,惟恐不深,寻至陇洲结庐而居”。,陇洲是陇头梅村的简称,陇即田埂、山冈高地之意,因村口有一小山岗,顾得名陇洲。孔坵说是章氏一族的血缘村落,章姓族人占总人口数的74.5%。自章氏祖先迁居到此繁衍生息算起,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
孔坵溪从西向东穿越村中,将村落分为南北两部分,它们的交汇点是中和桥,村落大部分建筑分布于西南区块,一部分建筑分布于西北区块,东面大部分为梯田和山林。建筑多为两层,依山依势而建,朝向不一,多以东、南向为主。建筑底层以石头垒砌,二层以上为砖木结构,全部传统建筑占村庄建筑总面积85(%)以上。 
民国十四年,孔坵村在陇头路重立市场,以二、七为市日,进入鼎盛时期,成为临海东北山区的商贸中心。不但有外地店,本村单是中药铺就有三爿,还设有南货店、杂货摊等四五爿,大市的日子里,还有车灯(赵太祖千里送京娘),魔术团、杂技团、采茶舞、倒筒、麻将、肉铺等。从店门口至山头近三百米长的路上,人来人往,可谓是高山上的码头。当时在孔坵本村还组织了一个平粜组,在青黄不接时,不许特别抬高米价,闻名了远近百姓,巩固了集市贸易发展。
清代以来孔坵一直崇文重教,人才辈出,在台州北部山区实属翘楚,有着"临海东乡文化第一村"的美誉。孔坵村保存有清至民国时期的古建筑群,依山依势而建,石砌、木雕、灰塑工艺精致,用材讲究,凝聚历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智慧,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台州民居精巧典雅、粉墙黛瓦、色彩淡爽的独特魅力。至今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仍为当地群众所共享和传承,与周围优美山水相依相存。目前,村中保存较好的传统建筑有二十余座,9座四合院式宅院,其中有耕礼堂、近仁堂、中和堂、五世同堂、庆余堂、三余堂、半耕堂、忠义堂等民居院落,各院落中心轴线左右对称,中心轴线上一般布置门厅、外院、正堂、中院、后花园。这些建筑都极具历史文化内涵,其中章氏宗祠、宝新小学旧址、樗园别墅、一心斋最具特色。清代,孔坵属延寿乡;民国时期于此村建立了东塍镇龙山乡;解放后,改名孔坵乡,先属大石区、后归大田区管辖。自民国以来,孔坵村历来为乡政府所在地。改革开放后合并为仙人桥乡。20世纪末,临海市撤乡建镇,现隶属于汇溪镇。汇溪镇西北部,距市区25公里,位于海拔400余米的山坳之间。西有凤凰山,东、南蛇龟两山相对,溪流中出,境内奇山异石,幽谷碧水,瀑布飞溅,梯田层层错落。全村有耕地面积600多亩,山林1000多亩。35省道穿过孔坵村所在的汇溪镇,且该镇与甬台温高速公路毗邻。汇溪镇靠近台金铁路、甬台温铁路,距离临海动车站较近,可坐公交换乘。 
孔坵原有1400多人,后因自然移民,现有农户376户,总人口约900人(常住人口约400人),其中章姓720人,占总人口数74.5%。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种植水稻、番薯、茶叶等农作物,人均年收入为3500元,村集体年收入为0.15万元。孔坵村的经济产业以第一产业为主,二、三产业所占比例很小,经济活力不足。 
目前,孔坵村村内主道路两侧较整洁,部分无人居住的古建筑内较脏乱。近年来,由于镇村两级比较重视环境卫生,村庄内配备了专门的保洁员,每天打扫卫生。村内收集的垃圾有专人负责运送至临海市垃圾填埋场处理; 生活、文化设施基本健全。村内有卫生所1所、文化礼堂(乡风民俗廊、美丽乡村、崇德尚贤、字画廊)、邮政站和村文化俱乐部各1家、体育健身路径1条、宣传画廊、农家书屋各1家。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和数字有线电视;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
村域风水格局极佳,四面环山,海拔平均400多米,北有一字山,西有凤凰山,东、南蛇龟两山相对,及下山下(竹园山),溪流中出,瀑布飞溅,梯田层层错落,宛如世外桃源。   
孔坵溪坑从西向东穿越村中,将村落分为南北两部分,它们的交汇点是中和桥,村落大部分建筑分布于西南区块,一部分建筑分布于西北区块,东面大部分为梯田和山林。溪上建造了三座石桥,均为单孔,由乱石堆砌而成,分别是东泰桥、中和桥和西安桥。东泰桥,位于东村口,建于清初(1644年),是孔坵村最早修建的石桥,也是附近石桥中最古老的。修建时,因为没有石匠,是村人自行设计建造的,曾将此桥作为出村的道路。中和桥,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年),由族人翊赞公出资修建,连接了村子南北的中和路和义学路。桥北建有一座焚字炉,光绪年间(1906年)被损坏。焚字炉是古时文人用来专门焚烧字纸的建筑。古时读书人废弃的字纸要统一收集起来,择良辰吉日行礼祭奠之后,在焚字炉点火焚化。古人认为文字是“古圣心迹”,字纸不可秽用,这是对字纸所载的文化敬重与膜拜。西安桥,建在章氏族人修建的上水碓旁,(又名上水碓桥)。由族人章正概出资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章正概是临海东乡的名医,曾在大田孔坵两乡镇行医,专做善事。西安桥西边嵌着“西安桥”三字,东边嵌着“流泽孔长”四字。旧时,孔坵西面有一条各乡来往的道路,要经过孔坵溪,因无桥只能踏着几块石头(即汀步)过河,商贩、学童往来不便。西安桥建成后,成为交通要塞,特别是对学童的安全得到了保护,对本地区的便利繁荣起到极大的作用。商旅往来频繁,孔坵兴盛一时。七十年代中期因年久失修,西安桥左方桥墩受大水冲击后崩塌,由章正概孙子章宏全出资修补。 
三、宗祠/宗谱 遗存现状 
宗谱5册、宗祠完好(2014年修缮) 
四、古树名木保护
10 棵(古柏、古枫、苦梽、白玉兰) 
五、著名建筑遗存 
章氏宗祠、耕礼堂、近仁堂、中和堂、五世同堂、庆余堂、三余堂、半耕堂、忠义堂、馨德堂、工字楼、掀天楼、映月楼、私孰、宝新小学、商业古街等四合院落、三合院落 
六、历史名人 祖训族规 民俗风情 

 历史名人:

 1、章业培(名亮祖),系孔坵第十世祖。公积善好施、一生献教,清道光年间约1822年开办家塾(私塾),清同治八年1869年创办義塾。为本村创办学校,而积铢累黍,每年出已资,聘名师任教。以此款劝诱村中子弟入学,开学时备酒以饷师友、学子。民国二十一年(即1932年)更名为孔坵宝新完全小学。从此,孔坵宝新小学誉满台城也。
 2、红羊浩劫:清咸丰辛酉(1861年)十月间,绍兴何松泉受粤匪命陷天台。匪侍王李世贤尚据金华时有徽州难民元坤元虎福鼎等三十二人暂寓牌前、被赫上山至延寿寺遇山河金启运,绰号蟮纲者引遵道径吾族时团防岩壁筑垒自卫,有报匪至村外,各据垒守御稍近将开火。见其跪拜而前,手无寸铁,料系难倏,而蟮纲曰其故开寨门,让其经过,各父老私议曰此三十二人皆壮年,规划矩步不比流氓,过岭去恐有性命之虞,不如暂住,且邦助守御,元坤等出村二里许共议曰,自避难所经过村庄或抢夺或谩骂未见如此处之老幼。壮肃,各有遴悯意者,不若借此栖身而上。正有辞却蟮纲回步,族中挽之使已至,慨然而返,给以粮食,楼以宗祠,授以器械,如同族人至戚,然渠等皆商界中之秀,沿途被夺,至牌前借宿。行装甫卸歹人诳喊发匪已至,行李全行抛弃,而逃至,是尚有五十两元宝三锭,暗藏在褴褛者腋下,未经被劫,渠等欲蒋元宝兑出应用,业培公唯嘱不可,恐小宵唯此生心,乃交于先大父业培公及先伯墨林肃齐分藏,后将原物带皖,无人知其有白银也,至壬戌四月初八日,经各乡团兵四起围攻贼兵,始宵遁宁海,又俟浙东渐平后给以奠安局路凭始安全回皖,厥后堂先伯,光禄寺署正肃齐公进京遇元坤等于上海非常感激,设宴馈赆,谓蒙救返后又遭乱三次,屡擬踵门叩谢。以兹及非比寻常故合奉长生禄位以报云。
3、金陈血战(摘自族谱):清同治癸亥(1863)年,北乡岭下金姓(现河头镇岭下村)与五景岙陈姓(现河头镇五景岙村)两族械斗,兵连祸结,不止一年,时而粤寇陷台后,清室官吏无力顾及民间私斗,以至战场延至岭上,金氏自棕若岗头中埋伏,鏖战败奔至界岭头,东、西、南三面皆陈氏伏兵逼近,乃向北延蒋儿岙山岗奔至凤凰山顶看吾山庄,翩然奔下,惟追兵逼迫前者。投吾族者尚有数十人,或匿床下,或躲墙壁,既追兵毕集城外,派代表人请欲手刃诸仇为快,先大父业培公会同叔祖登祥折以大义,辞官退去。奔着各予以酒食,而警弓之鸟席上犹有委杯余地而不觉者食讫。派族中壮丁迂道护送回家,金氏至今犹称道勿衰云。 
4、林氏章孺人(六旬寿言):伯母林孺人天邑右庠生万春公女也,幼即端莊长工织,紝年二十有一,归我三伯父辟雍公琴瑟在御、凤凰于飞、细君之遗慨同於曼倩多福之庆,聊比於季姬时伯。志在青云歌赋白水乃依泰山而学射遂冠洛下之秀才宜其举案齐眉,永联双栖之雅,兆莲偕老常徽并蒂之祥,豈意草无不死之方,香鲜长生之术,虽貯琉璃之真物难保翡翠以长春方知黄鹄难双灵爪旱匹唾壹数掣吁天,发难代之连环一枚同心有莫绾之结。呜呼天果有情何不老,月如无恨可常圆。伯母乃系出名门,心知大义,抛却杵臼效程婴。即使从父子於九泉,何如抚诸孤於一室,於是立毁容志浩末亡人,泣饮声吞不效华妻之善哭冰清玉洁,深鄙巴妇之贪婪秀擅困与礼娴内则故能代尽子职勤孝养於高堂,劬抚幼孤垂义方於膝下辛勤媲陶婴之纺织贤能亚陆母之肉葱,迄今花甲将周三十载闺幛苦守孙枝挺秀二十口鼎鼐,亲调父夫婿擅穿杨家法已传三代伯岳林公万春门生盛世一时,婿陈如熊亦名冠右庠,幽贞静德堪比玉坤仪自足千秋,今已愿了向平四代一堂。隆德极此后,名昭彤管寸心千古见幽光锺渭年虽等於终军才自惭手宗慤,唯恐雕虫小技不足阐潜德而流芳漫摭懿行大端聊以备行人之下采。
光绪二十年(1894年)黄锺月下浣吉旦侄锺渭拜撰 
注:御赐“节孝流芳”匾,文革被毁无存。林氏(1841.11-1913.12)寿72岁。 
5、章思燮(1804.10.11-1923.11.7)是业培公次子。字本理,號筆泉,清国学生。名辉。是孔坵医祖,医术高超。孔坵有名中医,章正概、章以贯是其的学生之一。寿84岁。
6、章正淦:字锺渭、号贡三。又号樗园居士,清优贡生第三名,故名贡三。生光绪元年乙亥即1874年5月11日卒1948年,考取优贡生后,来不及廷试,就提前以副职任用,辅佐平阳县令主管讼事。民初,章正淦赴任上海圣约翰大学教授。同时,章正淦由孔坵章氏家族推选为族长。在上海任教期间,与民国元老于右任先生,他们都是秀才出身,两人成为挚友,在孔坵贡三先生书房内,悬挂一副对联:贡三先生正之 “古石生灵草,长松栖异禽。”于右任(章)从上海回乡后,积极参与宝新小学改制,改建,还亲自撰写宝新小学校歌。抗战期间,鬼子二次入侵临海,回浦中学创始人陆翰文先生避难孔丘。同是教育人,惺惺相惜,成为挚友。当天就作诗赠送,先生也和诗回赠。后因家庭遭变故,诗稿已遗。据其长孙(年届89岁)回忆,陆先生诗中有“一笔大如椽”一句。贡三先生为宝新小学撰写校歌歌词:“台山雁荡多佳胜。斯是龙湫一脉无比伦,噫嘻吾校,盈门稚子添春色,满园桃李喜成荫。要知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先生还向社会筹款,修建平岗岭道路,鼓励其小弟(省春)造西安桥,为孔坵和周边村民出行增添方便。章正淦著有《樗园漫稿》五卷,《南雁草海上唱和録》等卷。 
7、章思诚:字本实,号瑞人。国学生,名宪,生咸丰癸丑(1853年)八月二十三日戍时,卒民国(公元一九三九年)其长子正淦亦是秀才。 
8、章思聪:(四爷)字木睿,右庠生,名大魁,同治丙寅(1866年)同科与堂兄思燮,堂弟思恭同年入泮。因章思聪卒失寿无考,章思燮寿85岁,章思恭寿30岁。 
9、章正心:字立德,号渭叟,右庠生名飞熊。同治乙丑(1865)入泮,寿60岁。 
10、章正位:字立人,号芹生 ,名荣藻,光绪戊寅(1878)入泮,寿87岁。11、章正家:字立庭,号聚顺,名祥麟,武佾生。生光绪戊寅(1878.5.19亥时)卒民国癸酋(1933闰5.13戍),寿55岁。 
 祖训族规: 
吃紧在尽本求实,切要在潜消未形。  子孙不患少而患不才,产业不患贫而患非正。   户门不患衰而患无志,交游不患寡而患从邪。
不肖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  神昏如醉,礼懈如痴,意纵如狂,行畀如丐。     
败祖宗之成业,辱父母之家声;乡党为之羞,妻妾为之泣。   岂可立于世而名人类乎哉!    
格言具在,朝夕诵思 
 民俗风情: 
清明,是孔坵章氏全族一年最重要的日子。不分男女老少合族聚集于章氏祠堂拜祭。章氏祠堂为面宽三间的大殿(俗称三间)居中,台门朝东,四周围墙,入门处则为一戏台。大殿正中设置该族始祖的灵座,灵座前面是列祖列宗的位座,灵位之前是案桌、丁山、拜坛。祭祖仪式由各房轮流当值,是该村盛大的节日。值房族人提前一个月进祠堂酿酒,备办祭品以及桌碗盏等物事。 
拜祭一大早,大旗就高高地竖在了祠堂的大门口,值族人把祭品摆在案桌上,并燃香烛。全猪、全羊作为主祭品,另有山珍六样、海鲜十二样、水果八样、糖食八样、糕点六样、药物6样。正式拜祭前,先放三眼枪(三根管子的火药枪),吹起号角,预告开始,催促本家长老及嘉宾就位。先是燃放鞭炮,彩旗在前引路,随后锣鼓唢呐,由族长等头面人物把牌位接进去,然后按照亡故者的辈份摆放在适当的位置。 
仪式由主祭(由族长或本房辈份最高的长者)主持,现在由村支书和村长先行拜祭,并有几名陪祭、助祭、礼生、香赞等人员帮助,其仪式大致可分为行三献三祝、读祭文、戏子献八仙庆寿活动和献羹饭等几个步骤,其中最主要的是行三献三祝。
族人按辈份高低由前至后排队站在天井中后,由主祭人宣布行三献三祝,先由陪祭行三叩首,读祝文;然后由各支派族人代表按轮流上前行三礼,再读祝文,然后接过助祭手中的香,由右手边走到祖先灵位前并插在香炉中,再由左边走出;接下去由各支派长者上前跪拜上香,由代表读祝文。最后诸裔孙一齐俯伏跪拜听陪祭读祭文。
结束后,大家一起在祠堂里就餐。饭后,要向年过六十岁的老人赠送青麻糍和猪肉,其中猪肉俗称“老人肉”,以六十为基准,六十岁的每人一斤,多十岁加一斤猪肉。同时,得中功名的,也都赠给猪肉。当晚,还要叫来戏班唱戏,一般要演三天(下午)三夜或者五天(下午)五夜。  
 七、村落历史沿革与大事记
1、明末,章廷可公背妻骨灰,携六子,结庐定居于此,至今已有四百余年。 
2、清道光元年(1821年)建立水口堂,殿宇三间,殿前铺设花岗岩石条,七级踏步。此殿专为祭祀东汉术士赵炳,又称赵老爷殿,常年香火旺盛。
3、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章氏祠堂落成(二十三年始建)。见宗谱卷一。 
4、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大荒,大户闭粜,人心惶惶,业培公率先平粜,一乡以安。 
5、清初(1644年)为避战乱及土匪骚扰而建地道,为单孔乱石干砌。 
6、清道光年间(1823年)创立私熟。 
7、肃齐公(1825年7月——1886年9月),名思礼,字本一,清国学生(太学生),未及殿试,即为朝廷任职,入光禄寺署正。
8、清咸丰辛酉(1861年)十一月初一日,粤匪陷台,屠杀焚掠,惨无人道,致逃难来村者家家人满,。有地痞流氓见来客带有珠宝,起意杀人抢劫,被业培、登祥二公退贼护之。 
 

 

 孔坵晨曦

 

兩水中分夾鏡流,一魚昂首向龍湫。 生來異質非凡類,豈與常鱗可匹俦。 在昔海天曾上下,於今溝壑困沉浮。 何時展鬣翻雲去,霖雨蒼生願始酬。

 

 仙人猛着一鞭催,欲驱彩虹虹不来。 未驾石梁愧惭否,空留岩壁鬼神功。 桥飞到此人难渡,桃浪泛来花正红。 万丈溪流醉不倒,擬移海上小蓬莱。

 

 商业街:原陇头街店铺(药店1家、南北杂货店5家、日杂店等)

 

 宗祠内三间章氏祖先(中为仔钧公父章修公,右为仔钧公及十五子,左为74孙)

 

 原水口塘前,路廊3间,建于清道光7年(1827年),岁次丁亥5月与佛堂同时建造,至光绪29年(1903年)寅卯重修,木料公金,全由塘内积蓄开支,懂其自者,为本图公,当时积设有茶水,已便行旅。建道光7年(1827年),水口塘碑文,即将供给茶火田亩,开下已垂久远。

此庙、殿宇毁与20世纪50年代,地基由村集体转让给村民,作为居住用房,后移至南山门(即:地田头)现更名为灵康庙。规模5间1层,长18米,宽10米。 

古村落网站 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05010747号-1  网站技术支持 上海频道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