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届名单
各村介绍
来自景观村落的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古村落 > 景观村落 > 各村介绍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瓦铺村
古村落   2017-03-15 07:44:58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
一、始建村年代 
南北朝时期即有少量 住户,明末清初形成村落规 模,距今约 400 年。 
二、村落规模大小 
村落面积:15.96 平方公里 建筑数量:525 间 保存古建:11 处。现有人口261户,1010人。 
三、自然环境 风水选址 特点 
瓦铺村地处秦岭南麓的寺沟之内,平均海拔 700 米。村落依山傍水、坐 拥山川形胜,民宅择吉而建、讲究天人合一。域内金龙山座东,龙王山居西, 茨沟河穿村而过。金龙山有“五龙捧圣”之势,龙王山上“神龙三泉”千年 未竭,东梁西岭之上 9 座古寨对景呼应,48 座庙宇或居地脉之正、或得地势 之先、或享幽丽特绝。村域整体风貌形如孔雀开屏展翅、凤凰引颈舒翼。 
四、宗祠/宗谱 遗存现状 
宗祠、宗谱“文革”期间 严重损毁,但村内宗族支系世 次脉络清晰,辈分排行俨然有 序,大小“清明会”沿袭至今。 
五、古树名木保护 
瓦铺村世代传承着敬天惜物的生态文化。历史上,境内茨沟河和金安盐 丝古道沿线曾有“千年古树两岸爬”的生态盛景。 如今,数量众多的古树名木依然苍翠挺拔、新枝勃发。其中:千年以上 树龄的古绸树 2 棵,五百年以上树龄的铁树 3 棵、药树 3 棵、桦栎树 5 棵, 另有曹家坡古树群一处、数百年树龄的其他古树名木若干。 
六、著名建筑遗存 
金龙山祖师庙古建筑,龙王洞石窟,白云寺等古庙遗址,前梁寨、庙梁 寨、碾塘寨、贺家寨、李家寨、宋家寨、曹家寨、龙王寨、东阳寨等 9 座古 寨遗址,武家院子、朱家院子、唐家院子、邓家院子、李家院子、兰家院子、 胡家院子、王家院子等 8 处百年以上明清老民宅。 
七、历史名人 祖训族规  
 祖训族规:
村内姓氏多样,不同姓氏各有祖训族规,代表性的有:  
(1)祖训:尊老爱幼孝当先,清廉节俭善为邻;为人处事讲礼仪,代代 耕读勤持家。  
(2)族规:尊老爱幼,懂规守矩;忍让谦和,与邻为善;勤耕苦读,辛 劳立家;富贵思源,义利兼顾;贫弱不欺,不赌不淫;家训祖训,人人遵守; 族风族规,代代相传。 
 民俗风情:
瓦铺村位居川陕文化、秦楚文化交汇融合之地,多元的文 化礼仪在此经世代演绎形成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代表性的有:
(1)庙会:村内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举行金龙山古庙会,每年农历二月十 九和九月十九举行观音庙古庙会。
(2)饮食:清酒烤制、腊肉熏制、豆腐酿制、泡菜腌制等传统工艺和饮 食文化户户精通、代代传承,形成了独特的乡风食俗。
(3)待客:民众厚道无私、热情好客,“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是 世代瓦铺人恪守的待客之道。
(4)婚嫁:基本沿袭遵循中国元礼之规,即“纳彩”、“问名”、“纳吉”、 “纳征”、“请期”、“迎亲”等程序。
(5)祝寿:男女年满 60 岁习惯祝寿。也有 33 岁、36 岁祝寿的,一般 不收礼,只放鞭炮,祝愿一生平安、身体健康。老年人习惯“七十三”、“八 十四”祝寿,且比较隆重,意在以“祝寿”来“冲喜”。
(6)丧葬:一般要经过“送终”、“收敛”、“下榻”、“入馆”、“报丧”、 “戴孝”、“唱孝歌”等 11 道程序,庄严肃穆、古风犹存。
(7)住房:选址讲究背风向阳、地势宽敞,坐向讲究坐北朝南、坐西面 东或坐东向西,屋宽多为三间,分为堂屋、厢房和伙房,造型以明清风格居 多,讲究高大气派,追求院场开阔。  
(8)治安:邻里和睦、民风淳朴,至今依然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八、历史沿革
根深脉厚的瓦铺村,地处国家中央公园——大秦岭南麓的寺沟之内,属安康市汉滨区的 北部山区,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也是秦楚文化、川陕文化交汇融合之地。村域总面积 15.96 平方公里,平均海拔 700 米,皆为富硒土壤,森林覆盖率近 80%,年降水量 800 毫米以上, 年平均气温 15℃,四季分明、早晚温差大,无霜期达 200 天以上,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和 经济作物,天然中药材满山遍野,素有“北山七十二药”之誉,全村富硒种植业和生态养殖 业正在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 瓦铺村历史悠久,村落起始于南北朝时期,张姓、胡姓、邓姓、孟姓、石姓、兰姓、朱 姓均为当时老户族。明末清初“湖广填川陕”移民时期,湖北麻城等地大批人口迁居此地, 初步形成现存村落的雏形。村内现有住户大多为明清移民之后裔,姓氏多样,支系世次脉络 清晰,主要姓氏大户有唐姓、朱姓、胡姓、惠姓、李姓等。境内曾建有 48 座庙宇,被誉为 说禅论道的圣地,因而得地名“寺沟”。古时为金州(安康)通往长安(西安)最为便捷的 盐丝古道必经之地,古道沿线曾遍布瓦顶店铺,商贸繁荣,因而得村名“瓦铺子”。古时该 地为兵家必争之地,村内东梁西岭之上建有 9 座山寨,故有“九寨寺沟”之称。每逢深秋时 节,漫山红叶层林尽染,河道沟坎野菊竞艳,因此自古享有“红叶之乡”、“野菊花谷”美誉。 
  
瓦铺村古风犹存,是秦巴山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典型传统村落,既有多彩的民俗文化,又有丰沛的富硒特产,尤其是极具地域风情的清酒烤制、腊肉熏制、泡菜腌制、豆腐酿制、 菜肴烹制等传统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目前,村内不仅保存有 500 余间基本完好的秦巴山区传统民居——土坯石板房,更有金龙山祖师庙、祖师庙舍利塔、龙 王洞石窟、白云寺遗址、燕子崖窝崖居遗址、李家湾明墓、老屋场叶氏家族墓地、老屋场谭 王氏墓等 8 处古迹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其中,龙王洞石窟为安康地区第二大造像群,洞 内神龙三泉久旱不枯、千年未竭;金龙山祖师庙享有“五龙捧圣”赞誉,蕴含着皇家气势和 帝王遗风。这些数量众多、弥足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瓦铺村乃至秦巴山区 农耕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丰富信息,营造了一个富有诗意和哲思的精神家园。 瓦铺村文化多样,不仅有良好的生态文化、丰厚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俗文化、鲜明的 地域文化、多元的信仰文化,更有灿烂的红色文化。在解放安康时,民众义务支前,踊跃参 军,曾有两名战士不幸战死疆场,留给后人永远的红色记忆。2001 年,陕西省民政厅将瓦 铺村(包括原老瓦铺村和黄鞍村)划定为革命老区村。如今,村内依然流传着“红军支队经 寺沟,创建三县地下军。配合主力到延安,打蒋抗日建新国”等民谣和传说,荣归故里的百 岁老英模依然精神矍铄,漫山遍野的“救兵粮”——红果,依然在深秋严冬时节红的耀眼、 如火如荼,犹如彩练当空舞。 
九、大事记   
南北朝时期,初凿龙王山龙王洞石窟,明成化年间扩建,道光四年重修。 清朝初年,为感念观音为民除害功绩,民众集资修建观音庙以祀之。 清嘉庆年间,乡贤王先文在村内板长沟口设立瓦铺私塾,学制 13 年。 咸丰三年,始建金龙山祖师庙,光绪三十二年、民国二十三年重修。 1917 年,村内 48 户民众捐资出工凿山开路 1 华里。 民国时期,落地秀才张龙奎在村内老瓦铺子创办瓦铺私学,乡贤周安本在村内黄鞍庙创 办黄鞍私学,20 世纪 50 年代分别改为瓦铺学校、黄鞍学校。 解放战争时期,民众义务支前、踊跃参军,两名战士不幸战死疆场。 “文革”时期,村内古庙宇相继遭到严重损毁。 1983 年,民众捐资投劳凿修人行道,全村告别“七十二道脚不干”的历史,被誉为“茨 沟区第一路”。 1993 至 1997 年,民众累计集资 150 余万元,历时 5 年改扩人行道为 10 公里通村公路, 解除了肩挑背扛之苦。 1999 年,民众集资 50 万元、投工 1000 多个,架设高压电路 9 公里、低压电路 20 余公 里,全村照明用电实现户户通。 2001 年,瓦铺村、黄鞍村被陕西省民政厅划定为革命老区村。 2009 年,政府出资 8 万元,实施了瓦铺村通村公路硬化工程。 2012 年,老瓦铺村和黄鞍村合并,组建形成新的瓦铺村。 2016 年 5 月,瓦铺村(寺沟)盐丝古道历史文化研究课题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016 年 7 月 12 日,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安大卫一行 8 位国际友人,走进瓦铺村开展 文化交流活动,对这里的自然山水、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传统民居赞不绝口。 
 

古村落网站 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05010747号-1  网站技术支持 上海频道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