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届名单
各村介绍
来自景观村落的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古村落 > 景观村落 > 各村介绍
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千户苗寨
古村落   2017-08-28 03:43:38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
 村落概述 | Situation
年代: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
地理位置:雷山县东北,距县城36 公里 
面积:61.498 公顷
行政所属: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千户苗寨 
人口:6000 余人
民族:苗族
特色: 两山锁钥,绝壁架屋式的苗家吊脚楼建筑景观与旖旎风情万种的苗家原始生态景观
2007年12月,荣获第一届中国景观村落称号。 
 苗寨亮点︱Highlights
  苗寨吊脚楼 􀂊 苗寨梯田 􀂊 苗族歌舞
 = 苗家吊脚楼
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多建设在斜坡上,一般为三层结构。最上层比较矮一般用于存放粮食;二楼住人,多设有美人靠;底楼用于堆放杂物或用作牲口圈。这种样式的建筑一般通风性能比较良好,而适宜潮湿多雾的居住环境。
 = 郎德民居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西江千户苗寨的民居多依山建造,高高低低、错落有致。而这种看似零散的分布却被村中蜿蜒盘旋,时而上升,时而下走的山路紧密的联系起来,故而虽然有天然山峦分隔,整个苗寨还是有机联系的。
 苗寨特产︱Special Products
  银饰 􀂊  刺绣
 两山锁钥
西江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城东北部36 公里,距州府约81 公里。黔东南州是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区,而西江苗寨则是全国最大的苗寨。西江1285 户,6000 余人,苗族占99.2%,所以称为“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前青山绿水,环境颇为幽雅。苗家自古选居高山,远观千户苗寨,全寨主要分布在两处山坡上,高高低低、连片恢宏,颇为壮观。山峰比翼,各式吊脚楼就着30-70 度左右的山坡建设开来,密密麻麻,有似一片吊脚楼森林自山顶直铺到山脚,严严实实将两处山坡包裹了起来,全寨的格局也正如比翼齐飞型。
西江千户苗寨前有一条奔流不息的白水河,流淌的河水将山寨分隔出两块,层层叠叠的吊脚木楼沿着河流两岸依着山势,向山上分散蔓延开来。在阳光的照射下,连绵成片的杉木材质的吊脚楼漫山遍野红彤彤一片,映日辉煌。
白水河的另一面是层次错落、风光旖旎的苗家梯田。据说,西江苗家人开发这里的梯田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每逢初夏时节,秧苗青青,微风拂过,一片清新气息;而至秋收时节稻花飘香,更是丰收景象。
 吊脚楼韵
由于苗寨一般地处山区,一方面由于山地特点,在修建房屋的时候不得不采用干栏吊脚的形式;另一方面由于南方山地多雾潮湿,并且要防护野兽等原因也需要进行吊脚设计。而据传说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第三个儿子的后裔,蚩尤同黄帝大战败北后,不得不离开自己聚居的平川坝子,躲入深山中。其中一支苗人由蚩尤的三儿子带领着开始了长途艰苦的迁徙,找到了水土丰美肥沃的西江,在这里定居了下来。而据对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证苗族先民的住宅就是干栏式的建筑。
西江千户苗寨的建造历史由来已久,这里的房屋几乎每户都用石块堆砌而设房基,在坡度越陡的地方所砌的房基也设的越高;而为了使房屋稳固,不少房基有两级甚至三级。在西江苗寨,这里的吊脚楼一般都是呈半悬空状的,可以称为“吊脚半边楼”。
这些吊脚楼全部以卯榫衔接,寨中保存有不少数百年的吊脚楼,历百年风雨而不倒。而令人惊奇的是设计建造这些房屋的工匠们不用图纸,仅靠手把手传承的工艺和一把尺子、一根墨线,一把锯子和斧头就能因势架屋。在西江房屋的朝向一般也有讲究,老工匠们采用的是根据山势而定朝向,一般是坐西朝东,坐南朝北。
西江千户苗寨的吊脚楼一般分为三层,底层都用作家畜和家禽的栏圈,或者用来搁置农具杂物等东西。二楼住人,正中间为堂屋,因为这是家庭的主要活动空间,也是宴会宾客笙歌舞蹈的场所堂屋两侧的立帖要加柱,楼板也做了加厚处理。在一些苗族人家里的正对大门的板壁上还安放有供祖宗圣灵的神龛。家庭祭祖活动就在堂屋进行,一般情况下,左右侧房作为卧室和客房。三楼多用半存放粮食和种子,是一家人的仓库;如果人口多,也装隔出住人的卧室。厨房安置在偏厦里。建筑的空间分割组合,以祖宗圣灵神龛所在的房间为核心,再向外延伸辐射。家庭成员在这样的空间组合下生活,无形中便被祖宗圣灵所在的堂屋的空间引力所凝聚,从而为家庭的团结增强了亲和力。祖先崇拜的苗族传统宗教,在吊脚楼的民居建筑上被充分完美的体现出来了。
西江千户苗寨的吊脚楼栉比相连、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加上独特的山地坡形,成就了一座独特的苗寨,这里也被誉为了“苗寨建筑的瑰宝”。
 苗乡“原态” 
步入西江千户苗寨,人们不但为这里保育良好的森林为之感叹,因为仿佛进入了一个天然的苗乡绿谷,由于这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这里保留的质朴纯真的苗家风俗文化更是具有浓郁的原始生态气息。
苗家人能歌善舞,苗家人言,在西江苗寨“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当然这里最为盛大、最为庄严、最为神秘的节日自然要数每13 年一次的鼓藏节,即祭祀祖宗的大典。为了准备这个节日,西江的苗家人会早早的准备,到节日的那年,家家都会猪满圈、粮满仓,家家户户杀猪迎接节日的到来。过节的时候,三亲六戚纷至沓来,人们抬着糯米饭、鲜鱼、活鸭,一起来祭祀祖先庆祝丰收。
此外,这里每年的“跳芦笙”,当地称之为“芦笙节”等活动也颇为热闹。每年秋季“芦笙节”的日子一到,凡是有亲戚在西江的人们,成群结队往西江涌去。每户人家接待的客人数量达十几人或几十人。外地的芦笙队也纷纷前来参加跳芦笙。芦笙场上,芦笙的清脆悦耳和低沉深厚汇合成响彻云霄的轰鸣声,整个西江都沸腾了。村村寨寨的妇女们都巧扮容妆,成群结队赶到芦笙场。特别是未出嫁的青年女子,一定会把家人准备了好多年的盛装与银饰拿出来,从头到脚穿戴好了,兴高采烈地走出寨门,投入到欢乐的人群中。所有到芦笙场跳芦笙的姑娘们,一色的“全副武装”,穿着自己精心刺绣的节日盛装,脸上略施脂粉,配上白得耀眼的银首饰,身上的项圈、银片、银铃、银坠叮当作响,头上的银角光彩夺目。姑娘们一个跟着一个,随着后生吹奏的芦笙节奏,向前挪动或左右扭转,一个个楚楚动人、风姿绰约。 
所有这些大大小小的节日汇聚在一起就构成了西江千户苗寨独特的人文节日景观。人到西江是幸运的,如若到西江的时候能碰上这里的节日那就是幸运中的幸运了。
 银饰晶莹
银饰是苗家人不可或缺的装饰物。据史籍记载,苗族佩戴银饰的记载始出于明代,“富者以以金银耳玛,多者至五六如连环。妇人盘譬,贯以长替,衣用土锦,无襟,当服中孔,以首纳而服之。” 而且身上也开始出现了银制装饰,“妇女织油如锦为盖头,服短衫,系双带结 于背,腑前刺绣一方,银饯饰之。”此外,在苗家,银饰还成为了少男少女是否已婚的标志。譬如“末娶者以银环饰耳,号日马郎,婚则脱之。”可以说苗家的银饰已经融入了苗家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而西江千户苗寨更是远近闻名的“银匠寨”,西江的男人有两项绝活儿,一项是修建房屋,另一项就是铸造银饰。据统计,在西江制作银饰的有不下500 人,他们的制作工艺都是手把手的代代相传的。 
漫步在西江苗寨,这里的银饰让人目不暇接。西江苗寨的银饰种类很多,主要包括: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和脚饰。而头饰又有: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胸颈饰包含银项圈、银压领、银胸牌、银胸吊饰等;手饰:手镯、银戒指等;衣饰分为:银衣片、银围腰链、银扣等;背饰则有:背吊、银背牌等;腰坠饰有银腰带、银腰吊饰等;脚饰则有扭丝状的饰品。作为苗族的重要文化元素,苗族的银饰也是苗族历史的一种折射。银饰上的各种图腾和标志反映出苗族的各种支系,并且记载着其发展与变迁的历史。此外,这些图腾也在另一种层面反映了苗族的神话意识、图腾崇拜意识、宗教巫术意识以及情感意识中的求偶心理和祈福的心愿。 
如今,西江寨的银饰制作已经成为了当地一种独有特色的人文景观。

 

 村落小景

 

 层层叠叠

 

 上山的主干道

 

 白水河床加宽 水量丰沛  线型水坝平添了景观效应

 

 这是第三次来到西江,西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对西江主要水系白水河的治理和村口景观的打造。

 

 
 

古村落网站 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05010747号-1  网站技术支持 上海频道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