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届名单
各村介绍
来自景观村落的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古村落 > 景观村落 > 各村介绍
江西省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村
古村落   2017-08-28 03:40:17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
  村落概述 | Situation
年代: 始建于北宋末年
地理位置: 江西上饶婺源县沱川乡境内
面积:9.5 公顷 
行政所属: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沱川乡  
人口:1100 多人
民族:汉
特色: 田园山水、理学建筑的典范
2007年12月,荣获第一届中国景观村落称号。 
 理坑亮点︱Highlights
  云溪别墅 􀂊 天官上卿府 􀂊 理源桥
= 云溪别墅
云溪别墅是花园式别墅,建于清代末期。大门朝北歇山顶,飞檐斗拱,木雕门楼,石库门,砖雕吊柱门罩,中为青石板,浅刻“云溪别墅”四字。门楼内向横额中部有“仙鹤荷花”,左右两边为“蝴蝶戏瓜”图饰,生动精美。内则各有一排供人歇息的美人靠。云溪别墅有五个开间,中为开放式大厅,两则为厢房,前为大庭院。 
= 天官上卿府
“天官上卿”府是明代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宅第,位于一个三叉路口。砖磨门头,两侧有窄窄的八字墙,形成牌楼式石库门。门额上石刻楷书“天官上卿”四字。
该府平面是一幅棱角分明的不规整的几何图案,但内部构造却十分规整。余懋衡将房子设计成这样,据说是体现他外圆内方、刚正不阿的人生信念,也代表了他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 上堂金砖铺地,两厢不作装修而全部敞开,但都吸壁樘板,形成很整洁的多用途空间与前堂连成一片。天井没有前墙的披檐,显得通畅。天官上卿府大小木作上都不做复杂的雕饰,质朴高雅。
  理坑特产︱Special Products
   荷包鲤鱼 􀂊  红辣椒
  景观奇村
理坑村在古时称“理源”,位于沱川乡鄣公山余脉驼峰尖东南麓,村西有一条发源自黼阁山理源溪蜿蜒而过,呈“S”形环抱理坑村,全村布局依山面水。 
驼峰山雄伟壮观,理源溪滋润哺育。作为天然的屏障,驼峰山为理坑村挡住了寒流与狂风,而奔流不息的理源溪则给理坑村提供了生产灌溉和生活用水的便利。 
理坑村,山多田少,在农业生产上以水稻为主,是婺源县传统高档茶叶产区和主要林区。山水环绕、锦峰簇拥、河川如练的自然环境,给理坑村带来了富饶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为全村营造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景观空间。 
尤其要指出的是理坑村两大颇具特色的景观是全村惟妙惟肖的“出水莲花”般的布局和沿河而筑的水街景观。理坑村全村有规划地面街、面水而建,由村中心向四周辐射扩张开去,展现出一种“出水莲花”的村落建筑布局。而村中民居颇为秩序的沿河而建,飞檐错落,高低适宜,粉墙黛瓦,水中倒影,连同清清的溪水构成了颇为优美的“水街”景观。
村中大街整齐,小巷旖旎,路面主要采用青石板铺设,经数百年的脚印摩擦,平整光滑。街道两边徽派建筑中最明显的标志之一马头墙高低错落,整个村庄天际线丰富多变。村中各处排水沟渠,历经数百年沧桑依旧发挥着重要的排水功能。可以想象得出,当年先人在营村建舍的时候已经展现出一种科学的规划理念。村内各处门楼门罩精雕细镂,千姿百态;此外街中还有十几处“月门”,撰写有文雅警醒的题额。
 理学建筑 
盖与婺源的朱熹同源,理坑村的发展在历史上就受到了“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而这种影响也渗透在了理坑古村落的各种建筑之中。理坑村的达官巨富们在理坑村建造的府第、学堂屋、理源桥等建筑中,都融入“理学”思想,深刻反映了理学的种种教义。 
理坑村面积为9.5 公顷,现有民居134 幢,以住宅为主体的古建筑至今还保留有130 幢,其中明代24 幢,清代106 幢。此外,全村现存14—19 世纪的祠堂3 幢、石(拱、廊、板)桥9座。其中有明代天启年间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天官上卿”,明代万历年间户部右侍郎、工部尚书余懋学的“尚书第”,崇祯年间广州知府余自怡的“官厅”,清代顺治年间司马余维枢的“司马第”,清代道光年间茶商余显辉的“诒裕堂”,还有花园式的“云溪别墅”,园林式建筑“花厅”,颇具传奇色彩的“金家井”。这些古建筑粉墙黛瓦、飞檐戗角、“三雕”工艺精湛,布局科学、合理、冬暖夏凉,是生态文明的绿宝石,是建筑艺术的博览园。
  理源桥 
理源桥建在理坑村村口,桥上有亭,桥亭上有几块字匾,朝西南的题为“山中邹鲁”;亭的西北端,题为“理学渊源”;东南端的“文光耀日”,桥亭里面一块匾写着“笔峰兆汉”。 “理学渊源”匾是余光耿为余懋学、懋衡题的,当年就是因为这而改村名为理源。“笔峰兆汉”是实指那座文笔塔。 
 学堂屋
 学堂屋位于理坑村头河沿,由六幢别致的房子组成。东边三幢规模较小,有三间正屋。敞厅右侧是一方石砌的鱼塘,塘水与前面的溪水相连,伴有石阶通到水面。敞厅和正屋明间临水都有美人靠。
西边的三幢房子内有很大的花园,除花木之外,还设有有鱼塘,两口是方形,一口椭圆。三间花厅傍池而建,虽没有楼,但却装修精致。这六幢房子,是当地的书斋供文人读书之用。这也反映出了理坑村悠久的文化教育历史。
 尚书第
尚书第的青砖牌楼牌楼风格朴素,没有过多的雕刻装饰。灵芝砖拱下镂如意,中央字牌处石刻“尚书第”三字。相传神宗皇帝念余懋学“代天巡猎”有功,将数尾放养在御花园池中的“红洛鱼”赏赐与他。余懋学告老回乡时,带回老家凿缸饲养。经漫长的驯化选择,逐逝形成今天婺源的特产“荷包红鱼”。
 友松祠
 “友松祠”是余自怡的故居,三面四廊,轩廊木质卷棚,深凹天井,四披水,檐下有斗拱。全堂方柱50 根,石础分雕花和素面两种。驾睦堂据说是明末崇祯时广州知府余自怡奉旨敕建的。
院门上下枋之间仿竖匾隐刻“圣旨”两字。枋下又有青砖仿木单拱。它的制式、雕饰题材、斗拱和“圣旨”字样,都是应了“奉旨敕建”之说。这座房子的规模和规格在婺源农村极为少见,也许独一无二。按此推测,“奉旨敕建”可能是真实的。
  司马第
“司马第”是清初兵部主事余维枢的故居。大门朝北,石库门,水磨青砖门面,旁有砖柱,单檐鸱尾。檐下灵芝砖拱四个。旁有卷云花坊,中间刻“司马第”三字。三间的砖门头稍稍多点雕饰,檐下有四个灵芝大斗。枋头作云卷,脊端有鳌鱼。前进正厅三间两厢,半浅天井,全堂方柱、素础。上堂横梁三根,两端雕刻月牙,雀替深雕灵芝纹。梁、枋、格扇深雕的图案花纹,工艺很精。
 理学名村
据《沱川余氏宗谱》记载:沱川余氏始祖余道潜,与朱熹的父亲朱松是宋徽宗重和八年(1118年)同科进士。余道潜于庚子年(1120 年)由安徽桐城迁沱川篁村。其后代余景阳,于1206 年迁居理坑,距今已近800 年。
发展到明朝末至期清朝中叶时期理坑达到了其最为鼎盛的阶段。这一时期理坑村出了尚书、大理寺正卿、司马、知府等高官及一批巨富。嘉庆年间全村号称千烟,有3000 多人口。高官巨富们不惜重金,大兴土木,当时全村有500 多座建筑物,60 多条巷道。1936 年至今,理坑村经历了3 次行政区划的变动,特别是1949 年婺源划归江西省管辖后,再加上历次政治运动,对这里“徽文化圈”的继承、保护和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但由于理坑村相对闭塞,经济上较为落后,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没有发生大拆大建的现象,这也使得理坑村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在历史上,孔子的儒学思想发展到南宋时期,由婺源人朱熹发扬光大,并创立“理学”思想。而处在婺源的理坑村自然也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巨大影响,理坑村人历来崇尚“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发展到明清时期,理坑村出现了一大批本朱子理学天人性命之说,撰有大量理学著述,并实践躬行不已的理学家。 
 文人巨贾
历史上,理坑村人好读成风。自公元1586 年31 岁的余懋学考中进士后,村人更是秉承勤学苦读之风。理坑村在明末至清朝中叶最为鼎盛先后出过尚书余懋衡、大理寺正卿余启元、司马余维枢、知府余自怡等七品以上官宦36 人、进士16 人、文人学士92 人,著作达333 部582 卷之多,其中5 部78 卷被列入《四库全书》。取仕不成外出经商的,则成巨贾。这些达官显贵,巨富豪商,或衣锦还乡,或告老隐退,在理坑兴建大量的官第、商宅、民居、祠堂、石桥和文化建筑,逐渐发展成为今日理坑村的规模。  

 

 江西省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村

 

夹弄过门

 

 色彩缤纷

 

 云溪别墅东园门

 

 黄昏时分

古村落网站 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05010747号-1  网站技术支持 上海频道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