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届名单
各村介绍
来自景观村落的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古村落 > 景观村落 > 各村介绍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诺邓村
古村落   2017-08-28 03:39:26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
 村落概述 |Situation
年代: 1300 多年 
地理位置:云南大理云龙县城北部的山谷中
面积:16 公顷
行政所属: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诺邓镇
人口: 2169 人
民族:白族 
特色:因山就势建造的白族建筑与人文村落景观
2007年12月,荣获第一届中国景观村落称号。 
  诺邓亮点︱Highlights
 􀂊  士大夫第 􀂊  玉皇阁 􀂊  棂星门
 = 诺邓白族民居
在历经千年的历史积淀中,诺邓村的白族建筑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这里的建筑十分注重门楼,飞檐翘角,斗拱彩画特色明显。再配以工艺精致,清新典雅的剑川木雕和当地的大理石等装饰,诺邓的白族民居建筑在西南都是堪称一流的。
 = 诺邓白族民居 
 由于诺邓村所处位置山势陡峭,房屋建筑都因山就势,合理利用着每一寸土地。 诺邓民居建筑对门、窗、木梁、柱、檐上雕刻图案的十分讲究,务求美观精细;山墙、院墙上都有绘画或图案。每户人家正房、厢房、面房或照壁的布置和工艺都各有特色。民居中的照壁也颇为讲究,因为诺邓村的照壁由于主房、厢房和厅房因山势高低错落,各家所建的照壁就显得高大,但却又兼顾各家的形态特征。诺邓民居建筑中“大门”式样十分丰富,门向也不尽相同,风格气派豪华而又不失文雅。
  诺邓特产︱Special Products
  诺邓火腿 􀂊  诺邓豆饼 􀂊  云龙大栗树茶
 景观诺邓  
诺邓村位于云龙县城西北面的山谷中。从云龙县城往北三公里,澜沧江的支流批江在这里绕出了一个“S”型的大弯子,形成了类似道教“太极图”的奇妙天然景观,在这个“天然太极图”正中交汇处,一条清澈的小河流出,这条河便是诺邓河,古人称这江河交汇处的天然景观叫“太极锁水”。
诺邓村是大理州典型的一个白族村落,全村受山谷地势的影响,依山谷地形展开,并顺山坡向上蔓延。诺邓之景主要为群山叠嶂形成的绿意掩映之美,古朴浑厚“白汉”民族建筑特色交融形成的历史之美和纯朴自然白族原生态文化之美。
诺邓村全村以村口盐井为连接点,村落被村口的小溪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沿山路向上一直到玉皇阁,这是全村的主要部分,村内的主要民居和活动场所主要分布在这片地势较高的山坡上;另一部分则分布在沿诺邓火腿厂(原诺邓盐厂)和龙王庙一线地势较低的山地
上。两个部分一上一下,互相对望,整个村落与翠绿群山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绿意掩映,生机盎然。
 在诺邓,除了颇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作为白族村寨,诺邓的建筑也展现了其独特的风貌。就历史上而言,白族与汉族有着长期的交流,故而在民居形态上也有颇多的相似之处。诺邓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组合形式一般有“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和“六合同春”等。采用什么形式,由房主人的经济条件和家族大小、人口多寡所决定。诺邓白族民居的大门一般不能直通院子,而采用墙壁遮挡,遮挡墙上一般写上“福”字。在建筑装饰上,诺邓的民居展现了丰富的艺术处理,工艺精美,如照壁、墙面贴砖、窗、门、木梁、柱、檐上雕刻精美,雕刻图案讲究美观精细,山墙、院墙上都绘有图画或图案。每户人家正房、厢房、面房或照壁的布置和工艺都各显特色,几乎找不出完全相像的两家。每一处院落都巧妙利用山势地形布局,一层叠着一层往上走,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由于山势较陡,前后人家之间楼院重接,台梯相连,往往是前家楼上的后门即通后家的大院。
此外,一些庭院中布置的葱绿鲜美的花台盆景,尤显得清秀幽雅。而诺邓保存的始建于明代的玉皇阁道教建筑群、滇西地区现存最大也是最古老的清代的木牌坊——“棂星门”、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文庙等古建筑群则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精髓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交汇融合、一脉相承的生动展示。
在人文景观方面,诺邓村还较完整的保留了山地白族原生态文化,如白族古老的地方戏曲“吹吹腔”、展现白族原生态歌舞的白族“打歌”、“山歌”和体现道教与地方民族原始宗教相融共生的古老的音乐形式“洞经古乐”;同时也保留有白族特有的民间宗教信仰“本主崇拜”。这些存活于诺邓的非物质文化,从不同角度深刻地记录了千百年来大理,乃至云南地区在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民俗方面的历史进程。
此外,诺邓村非常重视生态绿化,至今村内两百年以上的古树尚存四十余棵。据记述,清末全村四面古木环绕,树种均为根深形美的风景树,至今沿着村子四周还可见到当年留有一些高大黄莲木。
 千年诺邓  
“诺邓”有史记载最早见于成书于公元863 年唐樊绰的《蛮书》,“诺邓”村历经1300 多年,始终保持村名不变、居住民族不变,被称为“千年白族村”。诺邓村位于云龙县城北部的山谷中,距云龙县城7 公里,古村落总面积16 公顷。
从有明确记述的唐代开始,诺邓村的演变发展完全依赖于盐业经济的兴衰。南诏时期“细诺邓井”的盐业生产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到明朝中后期,五井提举司年上缴中央政府的盐课银达38000 多两。李元阳纂《嘉靖大理府志》记载:“后开五井,始分行盐地方台井之盐,专行大理;五井之盐,专行永昌”。可见诺邓等五井地区所产食盐在滇西早已负有盛名。《雍正云龙州志》记:“诺邓、顺荡(盐)味更咸,不必浇灶,而遂能成沙”。因诺邓盐质非比寻常,保山、腾冲一带自古以来都十分喜欢食用“诺盐”。由于盐业经济的发达,诺邓村历史上曾一度成为滇西地区的商业中心之一,在《嘉靖大理府志》所列市肆中地位重要。古代诺邓的“茶马古道”,其时四方商贾云集、百业昌盛,物尽其美,货畅其流。村中集市每月“赶”四次,逢初一、十五“赶大街”,初八、二十三为“赶小街”,村中街道都因山就势,虽然街面不宽,但店铺基本上北向山坡一面开,也有二、三十家。
 盐路沧桑
提到诺邓村则不得不说到诺邓村的盐文化,及由此构成的“盐文化景观”。诺邓村过去称为“诺邓井”或“诺井”,“井”就是盐井。樊绰的《蛮书》在记述“云南管内物产”时说“剑川有细诺邓井”。“细”,白族语为“新”。这也就是说,唐代,云南新开了诺邓井,从而也就开始了这个盐井村落的历史。
诺邓的盐井位于诺邓村的村口,上建一土坯瓦房用以遮风挡雨。盐井内有两眼井口,一眼用于汲取盐卤来熬盐,另一眼抽取淡水。据雍正《云龙州志》记载,诺邓日产盐1600 斤(老秤),年产盐50 多万斤。新中国成立后,盐井收归集体所有。然岁月沧桑,自1996 年停产以来,疏于看管,2 眼井口已为地下水淹没而废弃,只有盐井旁湿地上渗出的斑斑洁白的盐渍,还能依稀向世人提醒这里曾经盐业生产的辉煌,也向人们述说着这里的卤水还没有全部枯竭。
漫步诺邓我们不时能看到与盐相关的历史遗存。距盐井东北向一二百米的是诺邓国营盐厂,今为诺邓火腿厂;再往东北走便是龙王庙,中国其他各地的龙王庙一般多用于向龙王祈雨,而为保证高浓度的盐卤多熬盐,诺邓的龙王庙却是向龙王祈求少降雨,这在全国是不多见的。距龙王庙不远处是万寿宫,万寿宫为明清江西商人在全国各地所修建的会馆名称,由此可推知,历史上这里的盐业生产曾为江西商人所经营。步入村中除了各色的盐肆等古迹外,村中的诺邓盐局旧址等亦是当年诺邓盐业辉煌发展的明证。
沿着村中小道一直往山上走,一条蜿蜒通向远方的古道便呈现在眼前。这里便是诺邓的千年盐道。诺邓共有四条主要盐道,东向大理昆明、南至保山沧宁、西接腾冲缅甸、北连丽江西藏,四方商旅络绎不绝。
 马铃悠扬,蹄声脆;一声长鸣,破长空。盐道千年,诉尽诺邓沧海与桑田!
  文韵生辉  
在繁荣的盐业生产流通的基础上,诺邓村的地方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尽管云龙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但明、清两朝还是文风蔚然,人才辈出。诺邓村的科举,在云龙中“进士”的为最多(清代三人中诺邓就有其二),举人、贡生和秀才则不胜枚举,目前仅从几户诺邓人家族谱上查实的贡生就有40 余名,秀才则有200多人。如村中有一杨姓人家号称“贡爷院”,世代均系贡生出生。清代康乾年间,诺邓村举人黄桂是声噪一时的文化名人,被誉为“滇中一儒杰”,云南最早的诗歌总集《滇南诗略》曾收选黄桂诗词数首。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诺邓旧时尊孔习俗相当浓郁,诺邓的孔庙建筑精巧,尤以大成殿规格严谨细密,每年祭孔活动规模都十分隆重,缛礼繁节,传统的儒门意识形态在诺邓村的反映是非常明显的。 
今日的诺邓虽然已经消去了极盛时期的文化繁华,但是,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发展的到来,全村涌现了一批新的文化场所。其中村民黄霞昌之子黄永寿创办的“黄霞昌民间艺术收藏展览馆”。黄霞昌(1891——1960),祖籍云龙五井提举孟通公的第十七代孙,生前是云龙五井一带有名的民间艺人,具有较高的雕塑、扎法、绘画等技艺。展览馆内收藏了相当数量的经文雕版、脸谱模具、书画真迹和祖传古物等。

 

 诺邓-始于唐南诏时期,1300年来成为滇西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村落

 

 飞扬的线条

 

 棂星门之背面

 

 玉皇阁之窗外

古村落网站 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05010747号-1  网站技术支持 上海频道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