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届名单
各村介绍
来自景观村落的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古村落 > 景观村落 > 各村介绍
河南省新县卡房乡潘上湾(潘下湾)村
古村落   2018-03-17 04:08:07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

潘上、下湾由来:潘姓于明朝永乐年间,从江西迁入湖北红安。正德年间,潘姓六世祖俊安继迁此地,依山建宅定居,其膝下三子,长子学颜定居在无名小河东岸,故名东湾;次子学秦住河西岸,称西湾;三子学礼住潘下湾。上、下湾相距1.2公里,潘氏上下湾村落后背靠大山,对村庄形成合抱之势,门前都有一条无名小河在下游古景(地名)汇聚,形成一个“V”字样。

潘上、下湾位于老叶湾村北,总面积约17.2平方公里,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与新县陡山河乡白马山村接壤,南与老叶湾自然村相连,西与胡湾村的彭湾自然组相接,北与王畈村毗邻。距卡房乡政府驻地7.5公里。这里山峦起伏,重岩叠嶂,古树参天,花开四季,溪水常流,是天然氧吧之地。

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明清时期,因潘、殷二姓已入驻此地,故卡房乡时称潘殷乡(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84人先后投身革命,60多人壮烈牺牲,走出了潘炎、潘寿才两位共和国将军(均于1955年授衔少将),1名退休老红军,1名在乡老红军。山山埋忠骨,家家有烈士。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村民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改革开放后,从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走出了军队正团职干部1人,科级干部4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4人,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10余人。这里民风淳朴,遵循祖训:忠孝至上,诚信为本,以德养身。据考证,自民国初至今一百年间,这里无1例违法犯罪案件,无1人因罪入狱。 

潘上湾、潘下湾其自然环境和村落建设各具特色: 

 潘上湾

潘上湾以河为界,分东湾、西湾,西湾又分西前组、西后组。(一)东湾村民组,即东湾自然村,27户,109人,潘姓;耕地面积110亩,村落占地4亩,坐东向西,背靠张飞坳大山,海拔近800米。村落内房屋三排,皆为青砖小瓦,两纵通道,一律石板铺就。村落前排中间是仿古大门楼,坐北向南,约500年历史。门楼外有银杏树一株,斜卧生长,与地面呈30度夹角,树木两人合手难抱,树木历史约700年,且枝叶繁茂,实属奇观。村前有水塘一口,水域面积约2亩,水塘下是层层梯田,确保旱涝无患。(二)西后湾,即西后组,与东湾隔河相望,潘姓,16户,76人,耕地64亩,村落占地2.8亩,坐西向东,背靠无名山,海拔近700米,村落房屋皆为青砖小瓦,通道为石板铺就。村后是竹园、古树,南北两头皆为层层梯田。(三)西前组,胡姓,人称胡上湾。48户,184人,耕地160亩,村落主体面积4.1亩,北面与西后组一路相隔,正前面是一条无名小河。村落房舍一律青砖小瓦,格局为四排,两个纵向通道,皆石板铺就。前排中间建一仿古大门楼,供本湾人出进。该村落有400多年历史,最早是潘姓定居,至潘七世祖学秦时,膝下只有一女,即招光山人胡忠入赘为婿。学秦逝后,胡忠继承房产、田地等,子孙即姓胡。村内有红军干部胡应德、在乡老红军胡应枝的故居。胡姓后裔不忘潘祖恩德,每逢重大节日、焚香化纸时,必先祭拜外公学秦,后拜胡姓先祖,这一惯例延续至今。2011年,胡姓后裔筹资25万元,将学秦坟冢修葺一新,并在湾的南首坟山的北首前建一拜祖亭,清明节举行盛大祭拜大典。明末清初,由于人丁过旺,原始村落无法满足胡姓人生活需要,遂将大部分子孙迁至外地。一部分迁至离原村落南500米的柳林氹居住,村落占地面积2.8亩。原始村落古树多种,有银杏树31株,麻栎树20株,龟榔树4株,斗栎树18株,皂角树1株,这些古木距今都有400年以上历史,并被林业部门挂牌保护。 

 潘下湾 

潘下湾,即下湾村民组,潘姓,32户,126人,耕地面积121亩,潘炎、潘寿才的故居就在村落中。村四周被古树包围,且保护完好。1958年全民大办钢铁时,地方政府要砍掉古树用以烧炭冶铁,情急之下,村民向潘炎告急,潘炎遂向地方政府来信,使这些古树躲过一劫。现在齐腰高直径在60公分以上,树龄600年以上的龟榔树5株,银杏树18株,麻栎树38株,其他树种45株。因此,现在村落仍在树木掩映下,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古村落网站 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05010747号-1  网站技术支持 上海频道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