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届名单
各村介绍
来自景观村落的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古村落 > 景观村落 > 各村介绍
浙江省永嘉县界坑乡坑口村
古村落   2018-03-20 08:24:10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

一、坑口简介: 

位于界坑乡西北部,南临外盘尖村,北接兴发村,距永嘉县城约一个小时车程。村里有多条小溪汇入大溪,从村口流去,故名坑口。明清时期社会动乱,迁入旺居。

该村始建于明清,为麻姓聚居之地,迄今已逾千年。该村依山傍水,与金溪水库、石斑岩景点近在咫尺,人称“天然氧仓”之地,以坑口古村为起点的永嘉县黄檀溪水利风景区于2016年8月22日审议通过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2017年11月,荣获第八届中国景观村落称号。

坑口村原属应坑乡炉熊村,1953年6月,从炉熊村分立单独建立行政村,建立时由坑口、下龙、金竹坑、驮福地等几个自然村组成,村长麻德真。1982年3月,建立党支部,首任书记麻德真,共有党员4人。截止到2017年9月20日,全村共有151户,468人,党员16人。

坑口村历史长久,在1200年前曾有章姓、金姓、应姓居住过。麻姓约在700年前迁此处居住,系麻姓七世。麻氏十一世迁居坑口,当时居住的房屋基本是茅棚,约300多年前出现瓦房,村面积约4.7平方公里,村内有200多年历史的麻氏祠堂和清中晚建筑。

坑口村的房屋都是坐北朝南而建,前有大溪、大山、像笔架一样高800米左右的鱼潭山,后有观音山。世代以务农为主,全村90岁以上老人2位,80岁老人8位,70岁老人26位,全村有7200多亩毛竹和松木,是个天然氧吧、空气清鲜、长寿之村,民风朴实。 

二、古建筑情况: 

该村落建筑以清中晚期为主,现保存古建数量26座,祠堂一座,最老的房子约有200余年,建筑群依独特自然环境和地形,四周山色如画、林内溪水流淌,古木参天,古建筑的营造理念,依山而起,层次分明,空间结构清灵秀雅,建筑古朴雅致,气韵生动,人文景观与田园山水相融互补,相得益彰。 

村中古建筑具有明显楠溪江民居特色,具有特殊性地理环境和耕读理念的楠溪江居民,以特有的人文思想营造起自己村居和房屋建筑,古民居朴素率真,开放亲和,自由生动,所用的材料充分地体现了因地制宜,呈现独特的建筑风格魅力。古建筑选址符合风水之说,建筑朝向不取正南之向,为南偏东或偏西。村民对房屋面朝向也大多随地形而定。村内全都是木柱黑瓦的房屋,即便不是纯木头结构,也全都是用石块做房墙,上方依然是木头。建筑大多呈“一”字型,少数建筑有厢房,为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祠堂呈“回” 字型,围墙采用当地石头垒砌,内有戏台;各建筑立面朴素生动,青瓦重檐居多,建筑用料朴实,做工简洁大方,建筑材料基本就地取材,对研究当时的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的科学价植。

三、历史与人物记事情况: 

麻氏历史来源有二:一是以邑为氏。据《姓考》载,春秋时有楚国大夫食邑于麻,即今湖北省麻城县,乃以邑名“麻”为氏。二是春秋时齐国大夫麻婴之后,以祖先名号为氏。麻氏望出上谷郡,在今河北怀来县一带。 

据县内各《麻氏宗谱》所载,永嘉、缙云麻氏为麻婴后裔,分东郭麻氏、沐白麻氏、三门堂麻氏、黄坛麻氏4支。据明工部侍朗刘东星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所作《麻氏源流序》:麻氏世居河洛,王莽篡汉时南迁。唐时有麻嗣宗者,为左金吾大将军,赐姓李,改名延昌。其6世孙麻学鲁,与父道经武林(今杭州),“时有沈昙,富而无子,止生一女,招以为婿而赘居焉”。放武林、姑苏一带有麻姓者,多为其族人。至宋,裔孙麻度受职同知,“莅任浙东,遂居东瓯永嘉麻行”。 宋时有麻械,字仲敬,居永嘉四十六都麻铺,即麻坡,所生两子:长曰厉,次曰曜。麻厉之孙麻修瑜又生两子:长曰大用,次曰大任。其时已是绍兴年间(1131 - 1162),金兵南侵,谱载麻大用“寄情于山水之间,脱然于利禄之外”。 

麻九畴其人(被后人尊称为麻天官) 永嘉 、缙云各支麻氏,皆奉麻九畴为先祖;于五十六岁登咸淳辛未(1271)科进士,号称应德先生。成淳九年(1273)麻九畴重建广济寺,并建牌坊。德禧二年(1276),广济寺改名广福禅寺。同年端宗登基,改国号景炎,九畴官拜吏部尚书。祥兴元年(1278),奉诏往鱼尾山路前建立牌坊,上刊“天官冢宰”四字;并奏帝封归一师坊,建楼台于天台山大箬崖。元大德时,朝廷念九畴有功于民,诰封尚国郡公,著有《知几文集》,御葬坟茔十八圹,但因其后变乱未能完功。明洪武初十八圹被盗掘,取走金冠玉带牙珮,墓门、石碑遭到破坏、埋没,而麻氏子孙却并未因此而失祭祀。据县内各<麻氏宗谱)所载,科举时代,麻氏有举人2人:麻成璋、麻占熊,清代人。辟举2人:麻常,元代人;麻安国,明代人。明经3人:麻圭、麻贤、麻益,元代人。廪贡2人:麻书诏、麻琢章,清代人。优贡1人:麻体乾,清代人。恩贡1人,麻懋楠,清代人。岁贡5人:麻宁、麻密、麻勤,明代人;麻成玉、麻茂,清代人。例贡4人:麻汝昌、麻日增、麻锡龄、麻廷瑜,清代人。麻仲库、麻银泰、麻文夔亦为贡生。

元代,麻常任信州照磨,麻圭任翰林博士,麻贤任温州府学教授,麻益任温州教授。明代,麻安国任刑部员外郎,麻宁任铅山、中牟教谕,麻密任刑部主事,麻勤任永乐卫经历。清代,麻成玉任乐平通判。

1997年不完全统计,麻氏有中专生54人,大专及以上毕业者79人,硕士研究生2人:麻彪、麻献清。 

在上世纪30年代,红十三军活动村落,有红军战士四人,分别为麻谦明、麻成宅、汤绍德、汤有银,红十三军政治部主任陈文杰多次到坑口村指导革命,建立党支部,麻谦明任支部书记后牺牲。解放时村民组织民兵、少先队站岗放哨,民兵多次参加剿匪,配合解放军和土改队,分田分地,组织互助组、合作社,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各个运动。 

村内还流传着“赤脚大仙”的故事,当年红十三军政治部主任陈文杰,被坑口村民雅称为赤脚大仙,村口有一个柴仓,这是当年陈文杰的隐藏点,另外,他在坑口村住时的房屋已倒塌,但所住房子的遗址还都在,在白色恐怖时期躲避的地窖现仅存地址,当时坑口村还有五六位村民都参加了革命。 

四、景观情况: 

坑口村放眼望去眼前全都是竹林,后山则是被松树包围,整个村庄都被青山环抱,翠色掩目,犹如世外桃源,安谧而静幽。这里的林木丰富,林业面积占地200多亩, 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非常丰富。  

村内还有条坑口古道,系民间古通道,古道发于坑口村,经坑口岭,止于饭盆尖村,古道全长3500米许,累计爬升300米许。坑口古道是当年坑口村的交通咽喉,虽山高坡陡,但是扼守交通要道,来往的人非常多。特别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乐清的担盐客都从这里经过,是清朝晚期台州、仙居、温州盐商往来的重要商道。 

古道山后植被丰富、古树众多,还有千年檵木群。说起檵木,也就是永嘉俗称的“檵里七”,在“水口殿”旁七株“檵里七”,粗壮的枝干,坚硬的树皮,而且树皮上有一道道硬邦邦的、凹凸不平的痕迹,那是岁月的痕迹。最引人瞩目的那株“檵里七”,却不知曾经历过怎样的雷击火烧,树干的下部有个巨大的空洞。这棵树不仅主干有洞,枝干也有洞,洞洞相连,村民们习惯叫它“不死的檵里七”。或许,10年后,这棵 “檵里七”到春天又是枝冒新芽,重回人间。  

 

古村落网站 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05010747号-1  网站技术支持 上海频道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