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届名单
各村介绍
来自景观村落的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古村落 > 景观村落 > 各村介绍
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牛过蓈
古村落   2018-05-19 04:31:42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

一、 概述:

麦屋(俗称“牛过蓢”)位于茶山镇超朗村的北面,面积约0.12平方公里,于南宋末年立村,距今约800年历史。麦屋大部分人已出港经商或旅居海外,现村里有275人从事种养业。 

2013年11月,荣获第五届中国景观村落称号。 

二、历史沿革:

麦屋原称“楼阁蓢”。明永乐年间(1403-1424),“楼阁蓢”已被讹为“牛过蓢”,俗呼“牛角蓢”;建国后,由于村里大部分村民姓麦,故改称“麦屋”。

至于“楼阁蓢”的由来,《牛过蓢麦氏族谱·楼阁蓢麦氏源流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记》直言‘牛过蓢’者,以《记》内(云)《东莞志》有‘麦茂实永乐中重筑牛过蓢壆三百丈,护田八百顷’,则永乐年间其围名已讹,故不妨因讹传讹。”

实际上,“牛过蓢”的由来有着传奇色彩。相传古时候有一名风水先生,带着他的徒弟来到东莞石冈(今石排)市下一带看风水。师傅认为此地乃“大牛骑细牛、屡代出封侯”,风水不错;而徒弟则反驳师傅说:“师傅,你看错了,你看那‘牛’已经过蓢了,此地乃‘大象骑细象,世代出和尚’!”后来,石排市下果真出现一间“广惠庵”(据说此庵乃明崇祯石冈进士王应华为其女儿出家念佛而建),而徒弟所说的“‘牛’已经过了蓢”的“蓢”,正好就是原“楼阁蓢”所在地。具体地说,与“楼阁蓢”相邻的孙屋村为牛头,“楼阁蓢”为牛肚,楼阁蓢的“石头”(土名)为牛尾,所以后人就将“楼阁蓢”说成“牛过蓢”。村里功名虽不显著,但也分别出了举人1人、贡生3人、秀才2人、赠官1人,其中有麦氏十四世祖麦广有,明邑庠生(秀才),十六世祖麦叶先,例赠修职佐郞,十七世祖麦以攀,清国学(清最高学府)生,十八世祖麦颖征(讳人瑞)为国学生;麦际享(字栗觇),颖征弟,东莞县学生员(据清苏泽东编的《国朝东莞题名录》);麦毓勋(号雪铭),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举人;清末民初的麦日桃(字景熙,别字松生),曾任驻港东莞阖邑总商会总理兼司库…… 

然而,也有人说:“牛过蓢”和“牛角蓢”都只不过是“楼阁蓢”的讹音而已。  

三、自然生态环境与文化景观: 

牛过蓢古村落座东北朝西南,遥挹青山,近临池塘,背倚茂林修竹。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榕树群呈半圆形之势环抱着古村落,连绵好几百米,蔚为壮观,把古村落衬托得古色古香,尽显岭南生态古村落的风格和神韵。 

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牛过蓢古村落的规模虽然比南社和塘尾略小,但民居、祠堂、书屋、里巷、古井、围墙、更楼、池塘、榕树群等样样皆全,并保护得非常完好。特别是古村里相接成林、茂盛参天的古榕和翠竹相互掩映。这一原始生态、风水布局非常壮观,并且在所有岭南古村落中是十分罕见的。 

古村的东、南、西、北四角各有一个更楼,连接四个更楼的是古围墙。据《牛过蓢麦氏族谱·楼阁蓢麦氏源流记》记载,围墙和更楼为南明永历三年(即清顺治六年,1649)所建,距今364年。其中东、北两角的更楼很早前已倒塌,后于民国初期分别在原处改建一座碉楼和一座更楼。东角更楼底部为红石,上部为坭砖结构,北角碉楼为正方形,红石青砖结构,碉楼墙身厚约40公分,四面都有瞭望孔。 

西、南两角的更楼为原建筑,西角更楼名“挹秀楼”,南角更楼名“接龙门”。更楼为镬耳墙结构,底部为红石,上部为青砖。更楼檐板雕有花草、蝴蝶、文字图案,雕工精湛,镬耳两边上方凸墙上以“岭南水果灰雕”为装饰,下方凸墙上雕有树木、鸟类等层叠式彩色灰雕,雕刻形态各异,生动逼真。 

古村里有六条用红石或麻石铺砌而成的古巷,由南向北延伸到围墙遗址边,古巷两边还有支巷,古民居择巷而建,纵横交错。六条古巷的南面起端都设有巷门和防盗门。经数百年岁月洗礼,仍可见防盗门上方木门梁上有五个圆孔,而下方麻石门栏并排着五个方形凹孔,上、下孔分别对齐,套以圆柱木栓。 

古村现有明清建筑80多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麦日桃故居。故居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分别由四间相连接的书屋、住宅和碓间组成,精工建造,其中书屋檐板上雕有花草、果木、动物等图案,图案上的金漆还鲜艳夺目,书屋正厅的木雕“双凤牡丹”落地花罩,雕工精巧,构图独特,栩栩如生,并贴以金箔,更显得其雍容华丽。木雕充分运用了透雕、高浮雕、浅浮雕等工艺,苍劲有力,入木三分,充分体现了主人对高雅、清幽的追求和脱俗的生活情趣。故居里还存有屏风、华板、木雕、砖雕、石雕、墙雕、灰塑、板画、书法作品等。 

麦氏祠堂规模以元吉祖祠为最。该祠为三进两廊两天井硬山顶式建筑,为麦氏八世祖云涛、云霖兄弟连同族人于元延佑三年(1316)建造,距今697年,经多次修辑,最近一次于1997年重修。另外,还有叔俭公家庙和仪一麦公祠,这些祠堂保存得较为完好,其檐板雕刻和樑脊上的灰塑皆精工细啄,风貌依然。 

牛过蓢现存古井四口,其中之一位于古村的中心。该井栏用红石打造,圆形,两边各有一个孔眼,原来井栏的红石厚8公分,由于长年受桶绳摩擦慢慢地变薄了,最薄处不到2公分。古井至今虽有700多年历史,但井水依然清澈晶莹,不管天气如何干旱,8米深的井内都会保持3米左右的水深,井壁长满了苔藓,越往下井越宽,井水冬暖夏凉。 

此外,村里还保存了大量的渔樵耕读文物,把珠三角文化尽显世人面前。 

牛过蓢自然生态优美,生态林面积约18000平方米,其中古树群面积12000平方米,竹林面积6000平方米,古树群和竹林相互掩映,呈半圆形之势环抱古树,十分壮观。在生态林里,共有古树33棵,其中高山榕12棵、细叶榕6棵、朴树11棵、南岭酸枣1棵、橄榄树2棵、乌桕1棵、。在33棵古树各木当中,765年树龄1棵,605年树龄2棵,505年树龄2棵,余为百年以上树龄,最大树胸围8.12米,树冠幅50米。 

2005年春,中国社科院、中国建设部的相关专家考察牛过蓢的自然生态后,给予极高的评价,同时还提出了很多对原生态的保护与建议。如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东莞市农科所的专家参观牛过蓢的自然生态后说:“这古榕、朴树群和竹林,面积大,价值高,要好好保护。”东莞市文史专家杨宝霖、政协委员李炳球、东莞日报记者梁剑华考察牛过蓢生态时,都惊叹在东莞城市化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竟然还有一个好比热带树林的地方。此外,广州少年宫、东莞市美术家协会、东莞市岭南画院的画家都对牛过蓢的自然生态情有独钟,并纷纷对其进行采风和写生。《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东莞日报》、《东莞乡情》、《文化周末》等报刊和东莞电台、茶山广播电视站都分别对牛过蓢进行过专门的报道。茶山摄影协会于去年9月24日在牛过蓢古村落举行了《茶山情》摄影活动暨开镜仪式,并对牛过蓢的自然生态进行拍摄和采风。此后,考察参观牛过蓢的学者和游客络绎不绝。 

牛过蓢与南社古民居相邻,只距塘尾明清古村落约4公里,南社、塘尾、牛过蓢三地同属埔田片,并呈三角鼎立之势,在旅游资源方面各有自身的优势和互补,如南社以古建筑群规模大,人文底蕴丰厚为先,塘尾则以碉楼、围墙及大宅为闻名,而牛过蓢则非以优美的自然生态和庞大的古树群为最莫属。若整合三地的旅游资源,发挥其相连和优势互补的特性,对推动三地旅游发展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历史名人

超朗村钟灵毓秀,人杰地灵。麦日桃就是其中的一位。 

麦日桃( ?-1918 ),字景熙,别字松生。清末民初时曾任驻港东莞阖邑总商会(今香港东莞工商总会)总理兼司库。 

麦日桃15岁随乡人赴港,在一货轮上当海员。一次,货轮自南洋(今马来西亚)回香港,途中遭遇台风,船身入水下沉,几十名船员因躲避不及而罹难,只有麦日桃能及时爬上露出海面的桅杆才躲过一劫。后来,沉没的货轮被海浪冲到一个荒岛边搁浅了,麦日桃爬上渺无人烟的荒岛。甚么吃的都没有,麦日桃便以坭土充饥。过了四五天,香港英发隆公司的一艘商船经过荒岛附近海面,发现岛上有人用手拼命地挥动衣服,于是麦日桃得救了。从此,麦日桃给自己起了一个别字叫“松生”(谐音“重生”,亦取松树刚强长寿之意)。英发隆公司老板是英国人。商船回到香港后,老板认为麦日桃大难不死,必定命硬,便雇用了他。 

后来,老板回国,将英发隆公司转让给麦日桃经营。由于经营管理得法,麦日桃的石油生意越做越大,由此发迹。富有的麦日桃觉得自己能绝处逢生是天意,要回报上苍,便常行善事,济困扶危。 

据《牛过蓢麦氏族谱》记载:民国元年(1912),东莞暴雨连绵,辖内东江、龙湖两堤溃,洪水泛滥,“村野几成泽国,患难饥民,嗷嗷待哺”。目击灾情的麦日桃非常难过,便发起赈济,联集同人,带头捐款,商会会员都跟着慷慨捐助。所得款用来买洋米、面包、饼干,托轮船和火车运载,自石龙至东莞堤内,沿途济施。数千饥民因此得以生存。 为了重修龙湖堤,并打造桥门,麦日桃又倡议并联同同人共捐金二千四百两;此外,还帮助乡人修建祠堂和洪圣古庙……

1918年2月26日,麦日桃不幸在香港火烧马棚时罹难。  

五、当地一绝:鹅饭 

牛过蓢除古建筑保存完好、生态优美外,鹅饭亦是当地一绝。在古村前有一间颇有乡村风味的美食小居——饭鹅居。该饭鹅居是一间普通农宅,里面摆设甚为简陋,然而,饭鹅居里的主食鹅饭和田园菜式却称得上地方风味十足,其鹅饭制作十分考究:先用古井水(据传约700年)洗米,然后倒到大铁锅里,放入适量的井水,用土灶和柴火烧饭,其锅味(即饭香)香浓,不粘不硬,颗粒分明,口感适中,一般家庭里的电饭锅是做不出这种效果的。待到饭煮到差不多熟时,加入预先去骨切成肉丁(炒过去水),然后盖上锅盖,熄掉灶火,用柴的余热焗约10分钟,再放入备用的鲜葱花和特制调味料后,用铁铲将鹅肉、调味料上下、左右、前后搅拌均匀,一顿美味的鹅饭就这样做成,芬香满屋,做鹅饭,看似简单,但对鹅的要求十分讲究,鹅要“走地鹅”(即放到田园里饲养)外,还要选两只翅膀刚好能搭在一起的,鹅肉才不老也不缩水,正合时食用,而且还要在做鹅饭的当时宰,这样才能确保鹅饭的醇香、鲜美。除鹅饭外,饭鹅居里做的猪肚,选材肉厚均匀,经多次繁复的热泡冷却(过冷),切成长条块状,加入生花生油、生姜茸、生盐(精盐)、葱花调制而成的调味料。吃起来格外爽脆可口;另清香味美的姜葱煮鱼,嫩绿中散发清甜的白灼丝瓜、豆角以及田园野菜——“马齿苋”,用炒的方式食用、松爽可口、香中带点酸感,野味无穷。再配上茶山独有之名牌饮料——健美滋。该饮料用经过发酵的红茶菌、红枣、桂圆肉等熬制而成,口感独特,美味无穷,有开胃生津之功效,给整顿美食增添色彩。 

饭鹅居以其风味独特的鹅饭,连同牛过蓢的旅游资源使牛过蓢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淳朴佳人现于世人面前。2005年上旬,《东莞日报》原周日版编辑梁剑华,《食在东莞》专栏责编冯静前来牛过蓢村采访之余,领略过鹅饭的风味后,并于2005年6月2日以一编题为《在牛过朗村吃农家菜》的报道,接着一批批参观、采风和搜查东莞美食的游客纷至踏来,每到周末,城镇里的一些自驾族前来古村参观原始古建筑和优美的自然生态之余,并在饭鹅居一尝鹅饭的风味。国家级美食评委、著名美食家黎平曾多次前来品尝鹅饭,并对鹅饭的制作和味给予了好评。青年书法家谢庆春先生的魏碑“鹅”洒脱大气,卢灿荣校长的行书 “鹅香千里”流畅飘逸,而吾师林维新则以“鹅香千里”作鹤顶格诗: 

鹅饭斯唯好,香芬远近闻。 
千回尝不足,里巷客纷纷。  
 

古村落网站 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05010747号-1  网站技术支持 上海频道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