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届名单
各村介绍
来自景观村落的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古村落 > 景观村落 > 各村介绍
安徽省旌德县蔡家桥镇乔亭村
古村落   2016-08-24 08:33:42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

一、 村落历史沿革

    古代乔亭一带原有“乔木河”之名,别号“乔川”。据《乔川刘氏宗谱》记载,宋·乾德年间(宋太祖赵匡胤年号,公元963~967年),刘氏十四公由泾县迁来乔川建村。后来,将建于村口的“聚垣亭”改名“乔亭”,村名也随之定为“乔亭”。自建村至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乔亭村曾长期作为区、乡、公社的党、政机关驻地。 
    玉屏山,海拔808.2米,古称“横障十里”,是乔亭村北面偌大的天然屏障。玉屏山东北的不远处,是海拔1002米的华云山,玉屏山下的村庄,就是乔亭村。
    在乔亭村民中间,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先有发人坞,后有乔亭村。五百年前乔亭村,五百年后牛羊坡。”发人坞是乔亭村东北面的一座大山,山上有几户人家。乔亭相对平整的地势在给居民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隐患:一旦山洪暴发,这里便会首当其冲而毁于一旦,最后,繁华的村落成为荒芜凄凉的“牛羊坡”。流传于兹的另一首民谣也说明了这个道理:“乔亭不怕火不怕刀,就怕发人坞的三条蛟。”至今这里的老人仍把山洪暴发和泥石流现象习惯称作为“起蛟”。

   

 二、自然环境 风水选址特点
    乔亭地处群山环抱间的一片洼地,地势相对平缓,东北略高于西南,两条小河前溪后溪从村庄两侧潺湲流过,在村口文昌阁旧址交汇,整个地形呈:“筏形”。 奇怪的是,由刘氏宗祠往村里走,本是步步登高,但无论驻足何处,回望四周,刘氏宗祠皆如鹤立鸡群,高于其他任何一处。其实这是因为刘氏宗祠占据了“筏首”的缘故:“……以村基为筏形,祠为筏首,自祠至村顶,高下相悬无虑数十百仞。而自村前及凭高视之,则见祠屋昂居;其前后之各抱地势,参差相属,无高出其上者。亦异境也。”所以当地有此一说,乔亭形同竹筏,前后二溪为船坞,宝塔为竹筏靠岸后的钉桩柱,以此隐喻船靠码头、风平浪静、兴旺发达之意。
 三、著名建筑遗存
    文峰塔 汉白玉石墩 四方井
    堃湖 完整的石板路 古河道
    刘俊禄民居 刘绍水民居 姜冬生民居 刘绍水民居 胡志龙民居 刘祖德民居 刘忠东民居 刘绍明民居
    文峰塔为乔亭村标志性建筑之一。该塔又叫“石峰文笔”,建于嘉靖九年(1530)四月。系方形花岗岩石砌成,内填泥沙,呈圆锥形,顶扣葫芦形石,高11.7米,底径6米,顶径1.5米,其形状如卓笔,因名“石峰文笔”。塔旁有人工开凿的堃湖,面积约15亩形似墨砚,人称“文笔投池”。原先在湖塔之间,有座亭,形状如笔架,再加上“十里三村”(乔亭、汤村、朱旺)地势空旷,犹如一张巨幅的宣纸,这样,笔墨纸砚齐全,象征这里文风昌盛,人杰地灵。“文房四宝”之说,在这里显得丰富而生动起来。如今,堃湖泛波,石峰不语,古亭早已不见踪影。从乔亭到汤村2.5公里地均由石板铺就,一路牌坊相属,一路凉亭相望。仅二里半亭到马义岭段,就有牌坊十余座,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丝毫不逊色于现今保存完好的歙县棠樾牌坊群。可惜均毁于“文革”。文峰却能躲过这场劫难,不能说不是个奇迹。

   

 四、历史名人 祖训族规 民俗风情
    刘光旸,字雨若,明末清初篆刻家、鉴赏家。刘光旸聪明睿智,对历朝宗器和明贤字画不仅如数家珍,而且真赝立判无疑。顺治初,曾以所刻《快雪堂法帖》(此为汇刻丛帖,所收书法上自魏钟繇、晋王羲之,下至元赵孟頫,计5卷),进呈顺治帝。康熙十六年(1677)他又刻毕《翰香馆法书》丛帖,由钟繇、王羲之、董其昌等28家的82件作品集成,以其书斋“翰香馆”命名。有关他的传奇故事在民间流传既多且广。
    刘茂吉,字其晖,乾隆年间人,精研天文地理,成绩卓著。刘茂吉童年就对天文产生兴趣,八岁即能立竿观影测定时刻,塾师惊异,乡人赞叹,誉为“神童”。后悉心研读天文舆地、星历象数诸书,领悟精深,著有《北极高度表》、《天地经纬象数要略》、《坤舆图说》等著作,所绘苏、扬、常诸州图和《京省全图》全部刊行。其中,《北极高度表》收入《清史稿·艺文志》。刘茂吉不但著述引人注目,还制有“浑天球”、“量天尺”、“日晷”和“自鸣钟”等天文、计时仪器,精妙准确。乔亭人至今称时钟为“自鸣钟”,足见后人对他的推崇与缅怀。
    乔亭人尊教好文,兴学育人,恪守道义,讲求修身,崇尚节俭,乐善好施。如今,乔亭以苎麻之乡著称,这里的传统农耕经济依然,保留着原生态。乔亭环山皆为郁郁葱葱的松木林,风过处,松涛阵阵,气势恢宏,述说着远久的辉煌。

   

 
 

古村落网站 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05010747号-1  网站技术支持 上海频道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