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古村落
保护古村落
村落情怀
中国古村落
您现在的位置:古村落 > 走进古村落 > 寻访古村落
岳阳楼外楼之楼宇篇 - 洞天有别趣
古村落   2016-10-25 08:14:27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

 四集电视系列片《岳阳楼外楼》 点击进入观看

据族谱所载,出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的张谷英第六代孙附属字思男励精图治,恢弘先业。于此居笔架山下的石桥冲迁到龙形山下,首筑大屋当大门一幢,以锤后人创基立业。  
清乾隆年间,张谷英第十六代孙,云浦公一人经手,在四五十年内建屋三栋。先于王家段、石大门创建房屋百余间。后因人丁浩繁,不堪栖息,云浦公长兄力心公在上心屋开基创业。文浦公在七十高龄后,又在距老屋二、三里外的潘家冲建房百余间。至于长沙段聚龙湾、浦门口、西头门、何公段、东头峰等共12个门头,均先后与百年间兴起。由此屋宇锦画、辗廊衔接、南临玉带水、背依龙形山由东南向西北、绵延铺陈、达两里之遥。
呜呼! 
我望着这一片状如鸟欲飞,势如卧龙欲驾的连云大屋,对前人与然而生敬意。 
如果说,我很容易理解张谷英及其后孙为什么对这片土地始而一见钟情,继而世代相依。那么我很难理解这一片连云屋宇,竟是张谷英第六代孙和第十六代孙,上下相继二三百年间陆续形成的。使所有张姓子系不仅同有一个蓝天,而且同顶一片瓦舍。这是何等的一种胸襟,何等的一个抱负。无论如何,可以称之为一种胸襟,一个抱负的;尽管一个家族相对于一个民族是太微不足道了。 
我们曾经按这个逻辑推理并思考过。但我们很快被此理念更重要的事实与存在所推翻。张谷英村的建筑群是中国民居的优秀遗产,是集中国传统文化、平民意识、建筑艺术、审美情趣之精华于一体的一笔珍贵财富。他是我们民族建筑史的骄傲,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按阶级斗争的逻辑,这几乎是一座封建贵族庄园。
普普通通的砖墙  
普普通通的瓦片 
普普通通的门洞 
普普通通的外观
张谷英村的大屋的名声已扬十里外。可张谷英村大屋的价值仍充满问号与悬念。也许这就是张谷英大屋的特点;含而不露、妙不可言、奇而不怪、美而不艳、雅俗兼备、浓淡相宜、真可谓耐人咀嚼、回味无穷。不信?请慢慢体察。  
凡踏进这一尺多高的门槛,走进那一片屋顶之下的人,都有一个豁然顿开又不知所以的感觉;似乎天就在屋顶之外;屋顶就在蓝天之下,顶着天,又遮着地,天地都被大屋拥有。
站在一处,又看到一处。 
走在暗处,却向着明处。  
跨过一槛,又是一槛。 
面对一井,又是一井。  
高堂、深巷,一重接着一重。  
花枝、拱壁,令人目不暇接。  
迥迥曲曲,似曾相似又别开生面。   
进进出出,难辨东西如入八阵之国。
行至幽巷,只疑抵壁,支呀一声,又见一重庭。  
这就是张谷英大屋的玄妙之处,这就是张谷英大屋的魅力所在,这就是感到那样亲切。他又不断诱发你的好奇。那门、那光、那巷道、那一处空间,领着你的好奇心去探个究竟,拴着你的悬念,去看个明白。只要你左盼右顾,就可以看到一幅深远又富有动态的景观。只要你不断地向开阔的空间走去,你永远也不会面对绝笔。张谷英大屋内步步有景,景景迷人,引人入胜,趣味横生。 
那么张谷英大屋的扑朔迷离之感是怎么构成的呢?我们该来看看着大屋的平面布局了。
张谷英大屋的空间布局可以说是机翼式,也可以叫干枝式。南北进深、东西走向。依地形纵横布局,纵向是主干,横向是枝体;纵向是厅堂,横向是厢房居室。在枝体部分的纵横布局与主题完全相同。
巷道是这个建筑群的经脉,他不停地曲折环绕。连接着主干与枝体,贯穿着无数个单体空间。从而紧紧维系着这个大家族里各自为政的一个个小家庭的血缘关系,充满人情味与亲切感。
我们现在一进门,目光直抵前堂。然而,从残存的部分隔扇和现有的门槛可以推知当年的新宅是一个可分可合的活动空间。老人们称之为“四进三井”,即进四个高堂,过三个天井。每一个厅堂都有明确的功能,或祭祖,或婚嫁,或吊唁,或聚会议事或生产做工,延续至今。这些宽大的公共空间,是富有生命力。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这个大家庭对外部世界来说,是封闭的、内向的;而这个大家庭的内部生活方式,是开放的、外向的。因此,这样一种建筑风格,体现了这个家庭天人合一的生态观。折射了我们民族传统的对内聚合,对外防御、封锁的心态与文化。  

古村落网站 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05010747号-1  网站技术支持 上海频道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