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彭宝红 2019-01-02 |
 |
冯家洲是昌集的一个小自然村,离昌集村有两公里,原为冯姓人所有,昌集村的曾姓人口增多,随将这里冯姓民居买下,建立曾氏居住点,与河对面曾家湾、漳河下游的昌集、漳河上游的曾家院子遥相呼应现,形成上下左右不足三公里的曾氏群体,村名还延续冯家洲这个名字。 |
 |
冯家洲这里面朝漳河,背靠大山,恰巧有一片开阔地,先民在此选址非常科学,依山建宅院,房前开垦田地,屋后的山坡修建祖先长眠的阴宅。生活、生产;人间、阴间,合理布局,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村落。 |
曾姓,在我国古代是贵姓,孔孟曾颜是一家,他们四家有着相同的家谱,也叫“通天家谱”。 |
这四家为什么用一个家谱,缘于这四家的的祖先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儒家圣贤的师徒传承。 |
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这五十个字作为孔孟颜曾后裔行辈的顺序的,家谱如下: |
希、言、公、彦、承, |
弘、闻、贞、尚、胤, |
兴、毓、传、继、广, |
昭、宪、庆、繁、祥, |
令、德、维、垂、佑, |
钦、绍、念、显、扬, |
建、道、敦、安、定, |
懋、修、肈、彝、常, |
裕、文、焕、景、瑞, |
永、锡、世、绪、昌。 |
曾姓“传”字辈祖先,于清早期从远安,沿漳河溯流而上,发现昌集自然村沙洲平旷,土地肥沃,依山傍水,是一块风水宝地,在此落籍,繁衍生息,是现在昌集行政村的第一处聚落,曾氏后来开枝散叶,一部分后人来到冯家洲。 |
现在这里的曾姓还一直沿用着祖先留下来的辈分,昌集村的现任书记是“祥”字辈,叫曾祥波,他的父亲叫曾繁仲,儿子曾令闻,“传”字辈到“令”字辈已经9代。 |
我有时觉得文化的强大:大清朝已经灰飞烟灭100多年,而以皇权名义钦定的这谱序,孔孟曾颜这四个家族还严格地执行,按照谱序命名自己的子孙,茫茫人海,一个姓氏,一个谱序,就能知道自己与谁同宗同源。 |
|
这是这个小山村最精美豪华的房子,高大的门头,两边倒座的房子,一看就知道曾经这里是大户人家。 |
 |
当年这个门楼一定很气派,应该还有木雕,马头墙的做法是典型的湖北地域风格。 |
 |
门楼上方被毁的匾额,依稀有字,四边有花瓶纹饰。 |
 |
进了大门,可惜里面拆改很严重,主屋已塌,旁边的一个石制门框,横梁断了一段。 |
 |
这是这栋房子的侧面,主屋与门楼旁的倒座通过厢房相连,很有线条美,檐下有绘画,主屋前面翘檐如展翅,山墙顶部三角处的山花如仙桃形。 |
 |
旁边的一个侧门,修有出檐的门头,可惜,可能房子分给不同人家,侧门被封了。 |
 |
冯家洲现在还有13户人家,大部分是土坯房,可能是因为墙体是土坯的原因,前后和山墙的出檐都很长,可以保护墙体免遭雨水冲刷。 |
 |
门前遗落的石磨盘。 |
 |
还很完好,只是从什么时候,主人再也不需要它们了。 |
 |
走进这个不大的小村庄,非常安静,没有好奇的孩童笑问:客从何出来?也听不见柴门后的犬吠,倒是有两只大白鹅开始警惕地注视我们,判断我们不像坏人后,对着我们大秀恩爱。 |